「埋怨子女不孝的人,这辈子就白活了」,70岁老人的话,看穿了
每一位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年老后能孝顺自己,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做到,进而与子女产生各种矛盾,不断抱怨。邻居田大爷对这种情况,有着不同的看法。
「埋怨子女不孝的老人,这辈子就是白活了」,七旬老人这样说
田大爷今年73岁,与爱人育有一儿一女,老两口都是知识分子,一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孩子们也十分争气,儿子到美国留学后,直接留在当地“赚点钱”,女儿也是硕士毕业后到大城市安家,如今听说已成为一家大公司的管理层,收入不菲。
按理来说,老两口正是享清福的时候,可惜田大爷的老伴去世早,只剩下田大爷一个人独居,虽然儿子很有出息,不用为经济问题操心,但田大爷的孩子却很少有回来探望的,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晚年生活难免有些凄凉,特别是近两年,田大爷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越来越需要人照顾。
但是田大爷对生活的态度却非常乐观,对于自己的处境他有另外的想法,有一次和田大爷聊天,无意间谈起了养老的话题,田大爷说:“那些抱怨子女不孝的老人,这辈子都是白活的!”
依我看,孩子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理应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身在异国,他们一年也回不来几次,但自己还是觉得很幸福,如果为了能让孩子们围在身边尽孝,强迫他们放弃理想的生活,这样的父母是失败的,也是自私的,因为生命传承的意义在于延续,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回报自己。
要说年过古稀的田大爷,的确是活得很通透,这样的观念很发人深省,有些老人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孝顺,辛辛苦苦把孩子抚养长大,但并不是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反而现在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像传统农业社会里孩子们一辈子都呆在父母身边。如今的孩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可能一直陪在父母身边让父母安守晚年。
抚养孩子只为了防老?生活继续的意义不应如此狭窄
从古到今,我国民间流传着“养儿防老”的说法,仿佛父母生孩子是为了不让自己晚景凄凉,能老有所依,能老有所养,可是养儿防老真的仅仅是为了养儿防老吗?在物质资源空前丰富、养老方式选择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或许生命延续的意义不应该如此狭窄才对。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父母错误地把“生”当作“养”,认为只要把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养活,年老的孩子就必须对自己尽孝心。
然而,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却并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既没有以身作则让孩子懂得如何孝敬父母,甚至还不愿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呵护,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巨大伤害,孩子长大后打心底里不愿给父母细致入微的照顾,最后背负着不孝的骂名,被人戳脊梁骨。
做一个称职的父母,首先是要子女孝顺自己
虽然“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是我们国家长期传承的美德,但要孩子孝顺自己,首先父母应尽父母之责,只有在自己照顾孩子的时候尽心尽力,孩子才会在父母晚年照顾得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想让孩子能够孝顺自己,无可厚非,但却不能要求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否则如果父母要求太高,孩子就拼尽全力也无法满足,最后只会让彼此产生隔阂,父母不停地抱怨自己养了个“白眼狼”,孩子也无可奈何,双方的关系日益恶化,甚至相互仇视。
事实上,正如田大爷的这一思想一样,“养育子女只为了防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十分狭隘,父母应尽量看开一些,只要孩子能做得更好,成为一个理想中的人,过多要求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