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市政府召开“辉煌十三五 绘就新画卷”第五场发布会,市人社局、市民政局介绍了“十三五”以来全市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民政事业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五年来,我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稳住了就业“基本盘”。我市城镇新增就业35.5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1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特别是疫情期间实施积极的援企稳岗对冲政策,拿出1.2个亿降低疫情影响,“点对点”返岗工作被评为2020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及2020年湖北就业十件大事。
五年来,我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截止2020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比“十二五”期末总体增长14%。
疫情期间,为我市企业减免社保费10.7亿元。
连续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连续6年提高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等定期待遇。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达到67.23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33.5%。
五年来,我市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坚实。截止2020年底,全市中心城区城市低保标准达每人每月720元,县市达每人每月70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每人每年6100元。
机构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均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面推开“救急难”工作。及时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利用村级闲置场所建成农村老人儿童快乐之家500余个。打造了一支来自基层的惠童队伍。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588人次。
五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市新增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人,技能人才10.7万人。产生了享受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湖北工匠”等荣誉57人。
五年来,基本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75%,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超过35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实现全覆盖。
全面取消全市婚姻登记工本费。
全市经营性公墓中节地生态安葬率达24%。
对四类对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98.8万元。
五年来,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深化。全市村务公开率达100%,95%的乡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城乡社区普遍制定了居民公约或居民自治章程。
全市495个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04个村获得省民政厅以奖代补资金2000余万元。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2375个。
在全省市州中率先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已孵化社会组织14家。参与脱贫攻坚社会组织428家,受益贫困人口12.13万人。社工服务机构32家,持证社工发展至3000余人。
全市注册登记志愿者达109万人,注册志愿团体达3500余家。全市慈善组织增至22家,疫情期间,市慈善总会接受捐款达3.68亿余元,善款使用率达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