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逐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很多人都对此表示了担忧和疑惑,真的必须推行这项政策吗?今天我们就从现实的角度来聊一聊。
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
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一直在缩减,老龄化程度一直在加剧。据测算,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从2012年的9.2亿人,缩减至2019年的7.7亿人。而我国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却将由2019年末的2.54亿人,上升到2050年的4.83亿人。
中国社科院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就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即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
目前,科技进步的速度,还不足以赶上我国老龄化的速度,也不足以弥补人口红利下降造成的缺口。
因此,劳动力的减少,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来弥补,仅这一点就使得延迟退休无法避免。
养老金谁来买单
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年均增长1000万人左右,远高于“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长700万人。到“十四五”期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将达到3亿,2035年将超过4亿。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提升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我国的人均寿命也会不断增加,2016年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而预计到“十四五”期末,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有望提高到78岁左右。
以上的两项数据意味着,我国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领取年限也在不断延长。那么如果不推行延迟退休计划,政府将消耗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来填补不断增加的养老金支出缺口,这将是一笔巨额的负担,而目前已经有省份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
现在,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有上天入地探海、修桥打洞铺路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同时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真是处处都等着用钱。
所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大家也只能自己多克服困难,多工作几年、多交和晚领几年养老金了。
资金使用的性价比
财政的支出需求是无限的,而财政的收入是有限的。同样是花钱,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是这些财政资金直接发放成养老金的话,真是泥牛入海听不到一点响声,但要是这笔钱用作修建大项目、投入基础研究的话,不知道能够换来多少可以带来长远效益的重点工程。
所以,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把钱花到项目上回报率更高。
大龄劳动力的不可替代性
不论是高技术含量工作、还是低技术含量的许多工作,大龄劳动者都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高技术含量工作方面,有很多老专家老教授知识储备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退休后往往也会被用人单位返聘,即使不再从事一线工作,也可以指导年轻人更快的成长。而低技术含量工作方面,有很多工作只是简单重复的劳动,没有技能的成长可言,脏活累活还比较多,比如保洁员工作,年轻人往往不愿意干,你会发现目前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基本都是大龄劳动者。
因此,社会离不开大龄劳动者,而且很多大龄劳动者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强烈的继续工作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非常适合大龄劳动者发挥余热的岗位。那就是由我国南京地区发起,养老行业正在试点的“时间银行”养老互助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年纪较轻的老人照顾年长的半失能老人。所付出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然后等到年轻老人年龄更大的时候得到其他人的照顾。
以上就是必然推行延迟退休的一些现实原因,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看来不管大家愿不愿意,延迟退休恐怕都不得不推行下去。那么既然延迟退休无法避免,那就让我们调整好心态,尽早的为将要到来的延迟退休做好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