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韩宋辉 张艳芬)60岁以上人口超2.6亿。近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其中最令大众关注的莫过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被直观地展现出来,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备受瞩目。“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此次人口普查发布会上表示。
未来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条件具备、挑战仍在
目前,我国具备构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条件。从国际经验来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三大支柱,一是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三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既然基础条件是有的,那么挡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前的“拦路虎”到底有哪些呢?
整体看,我国目前养老体系严重依赖于养老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发展不充分,第三支柱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第三支柱被认为是养老金体系最重要的补充。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三支柱发展不平衡。”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政策层面虽然一直在倡导做大第三支柱,保险机构也有动力去推动,但第三支柱实际占比提升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从需求来看,老百姓养老意识尽管有所提高,但还不够深入普及,对于规划养老保障的时点不尽合理。供给方面,目前市面上的养老保险产品还不够丰富,受制于自身渠道劣势以及迎合消费看重短期收益的目的,保险机构多开发的是期限不够长、保障功能不够足的产品。
“挑战也意味着机遇,老龄化趋势下,老百姓潜在的养老需求是巨大的。需求大、基数低、购买不足,意味着养老保障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目前,养老保障产品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还不充分,金融机构的养老保障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同时也对老百姓的需求满足也不够。当然,这也意味着养老产品创新上空间还很大。”周瑾补充道。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驶入“快车道”
当前,与第三支柱相关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人民群众自发性的中短期储蓄理财成为个人积累养老资金的主要形式,尚缺少制度化的、长期的养老安排。
在政策落地推进方面,2018年5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标志着我国开始运用税收优惠手段探索建立第三支柱。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至此,商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呈现明显的提速发展之势。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建议,国家层面需要加大对养老保障产品的税收优惠力度。“目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的税延程序太复杂,不利于机构和老百姓操作,应该从体制机制上简化一些。”他说。
他建议,监管部门放开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品种和收益率限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量做高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吸引力比较弱。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而言,一方面,应该加强养老产品创新,一个养老金账户要允许同时配置中、高、低风险资产。在高风险产品上,要打造好的投资策略让客户享受到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另一方面,应将养老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医养服务相结合。”徐昱琛提议。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整个社会的综合性改革,属于金融体系重大改革的一部分。”一家养老保险金融机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从投资管理的角度来看,第三支柱的改革方向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做一些预判,“大方向很明确,它将走向市场化、走向个人选择,但最终取决于顶层制度的设计,包括账户体系改革、税收政策调整的程度等多个维度。”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