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至24日,第三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护理和照护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继教学分“老年护理与照护能力提升班”暨第二届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召开,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郭桂芳等养老护理行业专家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北京劳动就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此次论坛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医养结合下互联网+护理实践融合和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结合今年疫情,对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做出了反思,并对智慧养老模式进行探索。
“‘十三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口增加3500万;‘十四五’,这一数字将升至5300万”,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介绍,2012年我国新增养老服务企业6000家,2019年底猛增至2.7万家。近7年的数据证明了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高速。吴玉韶还强调,尽管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仍存在着政策落实难、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他仍相信,未来5到10年,我国养老事业将会迎来更快更好发展。
同时,吴玉韶还创新地解读了智慧养老的概念:智慧养老不是新养老模式,而是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的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越有意义。他表示,智慧养老既要精度更要温度,对此,在信息平台和智慧产品两大领域尚存在痛点急需突破。“未来,我们还将着力于改善有平台没服务,有线上没线下,有系统没整合,缺规模没效益;不以人为本,缺体验性,智慧产品不智慧,不能形成有效数据,缺乏平台支撑的问题。”
吴玉韶称,近年来,养老机构出现了向社区嵌入型发展、向康养专业型发展、向信息智慧型发展和向品质尊严型发展四个趋势。“以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上海为例,将社区嵌入式作为大城市养老首选模式,在街镇实施15分钟服务圈布局,目前已建设268个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于一体的‘枢纽型’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各区街镇全覆盖。这种养老模式将成为养老行业的大势所趋。”吴玉韶称。
会上,护理和照护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郭桂芳对老年人照护的延展性进行了探讨。她指出,智慧养老模式,更能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性,让整个照护过程更完善、更有针对性。“比如老年人生病了,在医院或在专业的医养结合护理机构进行治疗,一旦身体恢复出院了,回到家里还是难以得到持续性的专业照护,这就需要医院、养老机构、家庭等多方面实现信息的融合,保证老年人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和恢复。”
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CEO丁勇在会上分享了他和创业团队多年来在“互联网+照护”行业的研究成果。他介绍,2012年初,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念,并鼓励支持开展智慧养老实践。多年来,智能养老的理念也逐渐深化为智慧养老,重心也由体现IT技术转变为以人为本。“这意味着,智慧养老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帮其实现健康、便捷、有尊严的老年生活。但作为养老产业的细分赛道之一,智慧养老这种新兴业态的发展模式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探究。”“只有靠技术才能精准解决养老服务问题。”丁勇称。
“创业几年来,我们的智能化技术支撑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为精准、安全、高效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爱照护团队所在上海推出的‘海豚云运营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自动看护和运营管理效率。”丁勇介绍,“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的前沿技术支持,智能化养老的软硬件产品研发与应用、专业的智能化养老服务越来越得到老人与家属的认可及信任。我们也在逐渐探索一条标准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可以把在上海积累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服务更多老人。”
在开幕式中,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青山、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会长方宏建先后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和广安门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素秋两位特邀专家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也通过视频致辞。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优秀论文分享和颁奖、联谊等活动。苏州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在读研究生马霏、沈阳医学院社区护理教研室主任刘蕾等6人获优秀论文奖。
背景阅读
2009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本专业主要面向养老产业高端养老机构、先进养老社区和典型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工作岗位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养老企业经营管理、健康照护、康复保健、情感慰藉、活动组织策划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管理、照护、康复、情感慰藉、活动组织策划等专业技能,从事养老企业管理、照护、接待、老年服务需求评估、老年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而加快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使首都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布局相适应。
民生福祉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王文焕介绍称,该专业开设以来,刚开始只招1个班30多名学生,现在3个班都能招满,每年招生百余人。“刚开始选择这个专业的女生居多,而现在大部分都是男生,我们培养年轻人主要做技术指导、培训、技术管理,历练几年后,他们就能胜任护理主管、养老机构站长等职位,这几年吸引了更多人报考。”
目前,该专业已经成为国家“双高”建设专业群、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该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
同日,《北京劳动就业报》在《养老护理行业引才需破三题》专题报道中,对我校民生福祉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王文焕老师进行了采访。
引才难
亟需打破学历职称晋升“天花板”
“小邓,赶紧叫医生!李奶奶晕倒了!”今年4 月,在朝阳区东方综合养老院护理员孙玉珍救了照护对象李老太一命。孙玉珍在整理房间时发现,李老太口唇发紫,瘫倒在床上陷入昏迷。孙玉珍见状,一边大声喊隔壁房间的护理员请医生,一边紧急检查老人的情况,判断老人心脏骤停后,对老人实施心肺复苏抢救。不到两分钟,医护人员便赶到了李老太的房间,经过全力抢救,老人转危为安。
像孙玉珍这样有专业技能的养老护理人员,一直是养老护理机构的“香饽饽”。据北京养老行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本市养老护理员需求量约3 万人,但目前本市共有养老护理员9000 余人,缺口依然很大。且大部分养老护理人员为“4050 人员”,94%是高中以下文化水平,68%是小学以下文化水平。
“养老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愁就业,一直供不应求。”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民生福祉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王文焕介绍称,院校养老护理专业这些年难招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专业的职称和学历晋升非常困难。“我们学校今年开设了医疗护理专业,同样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但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护士职业资格证,就业面也就更广。在工作中,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甚至没有为老人打胰岛素、插胃管这种进行简单操作的资质,即便这些老人家属都能完成。这个专业的天花板限制了他们。”
除了晋升难,养老护理专业社会认同感差也是难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和家长不了解养老护理专业,以为学养老照护,以后就是‘伺候人的’,甚至有人还觉得学‘照顾老人’还不如去学‘照顾孩子’,做月嫂比养老护理员有前途。”
“这几年,我们非常重视职业认同的教育,从新生刚一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认知培养,学校老师带着学生们进养老机构参观并实习,在合作机构的选择上也花了不少心思,筛选中高端的养老机构,坚决抵制把学生当‘苦劳力’,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辅具和智慧养老的模式使学生的工作技术性更强一些。同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邀请一些企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王文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