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温暖的港湾,对于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尤其如此,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在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得到高度关注,如何让这些美好的蓝图成为现实?重庆市民政系统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其中,渝中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解决大城养老难题的养老服务道路。
定制居家养老服务包
解独居老人生活难题
家住渝中区的李婆婆今年已经86岁了,白内障带来的中度失明,让李婆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经常做饭烧糊,无法及时处理的宠物粪便让屋内散发臭味,连最基本的洗浴也需要等待孩子到来……子女工作繁忙,一般每隔3天才会探望李婆婆一次,来时一次性带上两到三天的饭菜,虽然有诸多担心,但保姆费用高昂,家属也只能留李婆婆一人一狗在家生活。
最近,李婆婆的独居生活发生了改变。有专业的护理团队上门给婆婆提供了助餐、助浴,助洁、助急等服务和专业化的精神慰藉,还有志愿者专门教李婆婆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水电安全检查、天然气开关与安全检查、用药检查、仪表穿戴检查……多项居家访视内容更是大大降低了李婆婆独居的安全隐患。
短短数月,李婆婆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气色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平时沉默寡言的她现在常常拉着志愿者的手不停地闲话家常。
记者了解到,李婆婆享受的各项服务来自渝中区民政局探索制定的居家养老服务包,这项政策涵盖了以助餐、日间托养、日常居家访视、信息化设备租用4大项服务为主的安享家服务包和以信息化服务、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居家适老化改造、临床护理等9大项服务为主的欣享家服务包。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包还在试点阶段,从三月底运行至今,我们已经服务了周围居家长者达3000多人次,受到了老人和家属们的欢迎,下一步我们会尽快在全区推广投用。”宜康百龄帮解放碑街道养老中心院长陈聂告诉记者,该养老中心设有2处居家养老服务站和6支专职居家上门服务队伍,主要为高龄、空巢、孤寡、低保、残疾老人提供免费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工作人员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实现养老“三覆盖”
作为老城区,渝中区目前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比例已经达到33%,基于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渝中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养老设施、服务、关爱全覆盖,解决中心城区养老问题。
渝中区民政局副局长马佳告诉记者,渝中区通过建立每个街道1500平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每个社区350平米以上的养老服务站点,这些中心或站点设置了食堂、浴室等设施,使生活、出行不便的老人在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及时、就近的养老服务。
(街道养老服务人员帮助老人出行)
“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我们还整合了区内的文化、教育、体育等资源,让老人在社区就能体验多种娱乐、学习、锻炼活动。”据介绍,截止去年底,渝中区已基本实现了“一街一中心、一社一站点”的养老设施全覆盖网络。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屋顶花园)
在渝中区,养老服务不仅到了社区普通家庭,还深入了亟需照料的困难老人家中。区民政局通过制定5大类15项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开展助餐助浴助医“三助”服务、向困难家庭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推进社区和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老年人学习掌握智能化应用、探索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包、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等方式,将优质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教老人使用智能手环)
据了解,渝中区将继续聚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收集到的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丰富服务供给,构建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过上高品质的“夕阳红”生活。
上游新闻 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