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江苏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1800万,专业化照护人才有很大缺口。为破解这一难题,近日,江苏省民政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那么,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上午八点半,位于南京一家名为“瑞芝康健”的养老机构里,老年人正在年轻护理员的带领下做早操。无论是可以自理的老人还是半失能老人,都可以通过“手指操”、“拍拍操”得到大脑和身体的锻炼。早操结束后,还有护理员来给老人测血糖、血压。
高瑞霞老人今年已经89岁,在养老机构住了5年。老人说,医养结合的模式比较好,打针吃药都能够直接解决。
午休之后,养老机构会组织丰富的活动和课程。在高奶奶的房间里,不仅摆放着护理员和爱老志愿者指导下制作的假花,还有一台平板电脑,用来跟家人视频聊天。
目前,江苏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1800万,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和半失能老年人达到133万。不少老年人表示,除了对医疗保障和精神充实迫切需求,最需要的还有营养均衡的伙食,热情尽心的服务,以及专业细心的照护。不过,就目前来说,无论是社区、居家,还是机构养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缺口较大、流动较大、年龄偏大、技能水平层次不齐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从事各类养老护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少于15万名,其中通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不少于10万名;全省新增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10所以上,毕业生年均超过3000人。
【用“青春”服务“夕阳”】
吴晨本作为江苏经贸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刚一毕业就进入了这家养老机构。年轻人充满朝气的笑容,丰富的照护知识与实习经验,让他快速适应了新的岗位。
吴晨本告诉记者,这个专业学习的课程有很多,比如老年护理、老年照护,以及按摩、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活动等等、老年法律政策以及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居家养老等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服务水平,吴晨本又考取了“1+X老年照护(中级)、失智老年人照护(初级)”,以及“音乐照顾初级带动师”等证书。
【留住、用好青春养老人】
吴晨本告诉记者,虽然社会对老年人护理员这一行业的认知和需求越来越高,资质认证的通道也越来越多,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但从事这一行业的劳动强度和回报让不少青年养老人走不长远。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学院院长教授杨爱萍介绍,这一行的工作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养老机构都是12小时进行轮班制的;第二,可能薪资待遇相对来说和付出还是低了一些。通过调研发现,这一行的薪资待遇平均是在4000元左右,生活压力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
杨爱萍介绍,养老行业留不住年轻人的主要原因还包括,部分养老企业缺少对他们能力的认知与培养。杨爱萍说,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坚守三年,已经可以走上管理岗位。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讲,更多地希望培养既有专业性,又有管理经验的一批青春养老人。
为了更好地留住、用好这些青春养老人,《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强待遇保障。将薪酬待遇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技能水平、机构等级等因素挂钩,定期调查发布养老护理员市场工资水平,确保在合理水平。对在省内连续从事养老护理岗位工作满5年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符合相关等级认定的养老护理员最高可获一次性岗位补贴达5000元。《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养老服务职业经理人制度。
江苏台记者/王雪彤 高辉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