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我相信很多年轻人都看过《爱情公寓》,剧中的女孩或男孩将一起租住在公寓里,一起生活,一起享受乐趣,年轻人有很多吗?然而如今这种自愿结伴、同住别墅、一起种菜、一起种花、一起做饭、一起跳舞、一起旅游,正在成为两岸当代养老的年轻人学院向往的生活模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2.53亿人,据估计,到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养老问题将是中国今后应关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养老面临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新月异,儿童工作普遍繁忙,导致儿童与老年人交流减少,老年人孤独感加剧。
为了不拖累孩子,解决空巢孤独问题,一些老人决定另辟蹊径,主动与亲戚朋友交朋友,组成一个养老。过着前卫的退休生活。
这群来自海峡两岸三地不同背景的退休老人,通过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养老生活方式的起起落落。
二、组类型养老的来源
“抱团养老”模型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根据西方国家的规定,60岁以上的人可以进入疗养院养老,然而许多老人对疗养院单调的生活感到厌烦,因此一些老年人出于相似的兴趣自愿结合在一起,过着“同居”的养老生活。这种“同居”生活方式是当今西方老年人非常流行的养老模式——“伴侣养老”。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州四对“抱团养老”的故事。他已经成为“抱团养老”模式的典型例子。
爱在你身边,朋友在隔壁。当我老了,我搬到一个地方住。一起喝茶,植树,散步,旅游。
来自美国的四对夫妇认识好朋友已经20多年了。在孩子们长大之后,他们买了一块地,建造了四块小房子,并住在一起。
每件要4万美元。一开始他们想盖一座大房子,后来四家人住在一起。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他们最终决定把这个地方建成四个相互连接的独立房屋。
每个建筑相当于低碳环保,配有雨水收集器和太阳能电池板。
房子内部经过精心设计,体现出温馨的自然氛围,营造出回归自然的生活气息。
如今这种“让我们一起生活”的群居方式养老已经成为西方老年人最流行的行为方式。老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即使老人有身体状况,也能及时发现和抢救。所以西方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这可能与此有关。
三、中国和养老模式的尝试
事实上早在20世纪代末,中国就已经对养老模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不久前,北京青年报《50多位老人抱团养老:众筹买房自给自足,如今曲终人散》详细报道了中国最早的养老模型。
72岁的退休医生浦逸敏阿婆和一群老伙伴们“众筹”5万元,在132上海嘉定外冈镇格隆村买了一栋闲置的两层老房子,他们聚在一起互相帮助。
为了把这栋楼改造成很多人居住的地方,浦逸敏和朋友们筹集了数万元装修费,买了床,冰箱,并翻新了厕所。
到新装修的132号楼陆续有老人入住,没有总统的“养老院”正式投入使用,开始了“互助养老”期。
虽然慈舟养老院不是真实的“养老院”,但在外冈和嘉定镇却很响和嘉定镇的许多老人都说他们想搬进来。据“住在132号楼,有3个条件:一,生活要能自理;二,不沾荤腥,我们都是吃素的;三,每月交100元,水电费、搭伙费都在里面了。”浦逸敏统计,高峰期132号楼共住着20多名老人。
这是一个没有院长的“养老院”。不仅没有院长,而且没有护士、医生和清洁工。一切都取决于住在里面的老人,你帮我,我帮你。
谁来做饭?由每个人轮流“值班”,你烧,我明天煮。
米饭、面条、蔬菜和油从哪里来?据浦逸敏介绍,有的是镇上老人买的,有的是来看望老人的孩子送给的,还有的是当地村民免费赠送的。
住在里面的老人怎么会生病?如果你有大病,你会通知老人的家人送他们去医院;如果是慢性病,我们会一起照顾他们,有的帮着吃药,有的帮着洗衣服。
住在老人家后,他每天和老人伙伴们在一起聊天,做零食,他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个带有慈善浓厚公益气息的养老组织也收到了不少捐款。稻草割了,村民们就没有煤气了。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住在132号楼的老人们有了健身器材、阅读报纸、电视机和录像机,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比其他人差养老院。
然而随着人数的增加,许多的问题就出现了。
有些老年人经济状况较好,他们觉得舒适可以用于家用电器和空调,没必要为了省电而发牢骚。
有些老人家里经济状况一般,电灯一定是瓦数最低的,空调不太热就不开了,到处都很经济。
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想法,从而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最后,一些人陆续搬走了。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许多老年人逐渐开始选择在家聘请养老护理人员或进入正规的养老院,居住在132号楼的老年人逐年减少。
此外,“慈舟养老院”的几位创始人年纪越来越大,无法照顾其他老人。随着创始人浦逸敏,他也在搬进了嘉定双善养老院。随着生活的人越来越少,伙食和水电费入不敷出,“慈舟养老院”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选择了关门。
最后,93岁的浦逸敏和她的老伙伴们做出了最后的的决定,并将在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132以众筹方式购买的建筑捐赠给村里。
后,上海老年众筹买楼和养老的“慈舟养老院”被指定为句号,作为中国式群体养老模式的先驱,他无疑为两岸三地的晚年老人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和教训。
四、“我们12个人计划住一起,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李伟文,58岁,台北
当他50岁时,他和他的朋友组织了一个“夏瓣生俱乐部”,谐音“下半生”。
这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50岁的左右,基本上,我们都是朋友,都会邀请进来。
俱乐部将有户外郊游、爬山和每隔两三个月进行一次两三天的徒步旅行。经常徒步旅行台湾。
五年前,当我来到台南时,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小吃,许多小巷适合观光,这里有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
这时,当地人说了一句话,感动了李伟文。他说台南每年有300天好天气,而没有台风。一位朋友大胆地建议,这里的条件太好了,不如在这里买块地,盖房子,退休后住在一起。我没想到会收到很多回复。
很快,当地朋友帮李伟文找了块地。这个价格很合适,只考虑了一两个星期,我们大概有十几户人家,每个人都投资了100多万新台币,买了地,完成了房子的设计。
有很多养老院,条件好,随行性好,但当你60多岁的时候,你的体力和精力还可以,当你住在养老院的时候,当你出去的时候有成百上千的人推着轮椅,太可怕了。
如果你年纪稍大一点,可能就跑不远了,聚会结束后就回家了。如果你们住得很近,你们可以聊天,在附近散步,并且有很多的休闲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甚至计划死后一起埋葬!这真是太好了。从功利的角度看,其实就是把个人交往的资源留给后代。现在很多家庭,孩子不认识他们的父母好朋友。很遗憾李伟文。这些朋友的孩子一起长大,一起学习。
在这群人世纪归老之后,他们将一起埋葬在一个地方。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会去那里敬拜,他们会世世代代互相认识。因此无异于帮助这些孩子找到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有共同经历和共同价值的关系。
五、“共居养老之后,我重启了人生”
廖Sir,67岁,香港
正式退休于廖Sir2010。第一任妻子很早就去世了,第二任妻子退休前离婚了,前妻所生的孩子也不在身边,这相当于退休时孤身一人。
六年前,一个朋友介绍我住在将军澳,并由香港慈善组织领导。这家老年旅舍是专门为60岁以上但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而组织的。
之前,共有3个宿舍,共有355名老人。在廖Sir居住的地方有124位老人,最小的60岁,最大的98岁,只要他们有能力照顾自己,他们就可以住在那里。
在廖Sir的老年宿舍,室友需要自己做饭
这个老人宿舍和养老院最大的区别。没有特别的人来照顾你的日常生活和饮食,每个人都是自助或互助的,他更像是老年人的合租公寓,除房租外,伙食费、水电费由室友分摊。
廖Sir的月租为每月1885港元,我们和另外两位老人共用一套300英尺(30平方米)的公寓,厨房和浴室与室友共用。
当周末在宿舍时,我会和室友一起玩活动,投掷飞镖,唱卡拉OK等等。宿舍里有一个酒吧,每个人都可以喝谈天。廖Sir喜欢跳舞,不时会邀请来自外面的专业舞蹈老师来这里教授舞蹈,每个人都可以一起玩,有机会表演。
去年,事实上廖Sir已经申请了政府分配的住房,租金比这里低,只需港币1000元左右,而且,他位于高层,环境更好,私人空间更多。很多人都很羡慕他,说他们不需要和别人共用一间卧室。
廖Sir最终放弃了搬家,和其他人住在宿舍里。室友们认为这很愚蠢,但是廖Sir认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在老人宿舍,廖Sir感觉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始了。感受到大家的信任和欣赏,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肯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廖Sir在老年宿舍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和新的生命价值。
六、“一起住别墅,一起种菜做饭跳舞,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耿姐,72岁,北京
退休20多年。自以来,耿姐和另外六对夫妇,共有14个朋友在北京郊区合租了一座别墅。
这些夫妇是好朋友,50多年前就认识了。他们都是“老三届”的知识青年,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一起下乡,一起去返城。我们都认识对方,我们都知根知底,我们的需求是相似的。
退休前,每个人都是靠自己。退休后,第一步就是照顾父母。后来,父母走了,孩子们把他们接起来,帮他们带孩子。现在孙子一代已经上学了,他们终于开始有自己的时间了。
这些曾经一起去过北大荒的老同志们。我以前常在城里聚会,你做东方,明天我做东方,聚在一起聊聊。每个人都住得很远,东城,西城,海淀,无处不在。那时候,我觉得我们有自己的党基地会很好。
对于我的晚年生活,我也考虑过养老院。转了一圈,耿姐发现他不喜欢养老院的形式。几乎所有住在养老院的人都不能动,他们可以照顾自己,不需要一直陪伴。还是希望和熟悉的人一起生活,有些人管饭,他们可以自己做吃什么,如果他们想吃蔬菜,他们可以点蔬菜,如果他们想出去玩,他们可以出去玩。
与“荒友”交谈,每个人的想法都与耿姐相同。我们都认为没有必要麻烦孩子们,他们都在工作,工作压力很大,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他们是不可能全心全意和孝顺你。所以最好找个地方,盖房子,住在一起。
后来我知道这叫做“抱团养老”。
单词耿姐认为单词“抱团养老”是为他们发明的。他们年轻时过着集体生活,当他们年老时,他们可以继续过集体生活。
朋友
大家搬进来后,他们又重新布置了院子。种植了一些花草之后,整个院子充满了生机。
一起种菜、一起买菜似乎回到了北大荒时期。
一起做饭,一起剥蔬菜,还有唠唠家庭日常生活,谈论孩子们的近况。
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不时排练一些新的舞蹈风格,我觉得自己又年轻了
一起养鸡,养鸭,过田园农家乐生活,日复一日地看着鸡鸭长大,充满成就感。
在日常生活中,哪个家庭遇到什么困难,其他“荒友”的人也会非常热心地帮助。在这里,没有人去区分你的家人“还是”我家
通常打牌,聊天,喝点酒,吃点米饭,晚上唱卡拉OK。如果天气好,我们会开车去周边城市吃当地的食物。
大家心里特别清楚,这一届的孩子不靠谱。不是他们不孝,而是因为他们在服务老人方面经验太多。例如,如果父亲生病了,你下周值班,然后下周值班。过去,孩子很多,四五个孩子,他们可以照顾老人,照顾老人,但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要照顾两边四位老人,太累了,太不现实了!
所以住进去后,我们签了一份免责书。老年人有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如果在在一起生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他们都要对此负责。这是为了安抚家属,不给同住群众带来负担。
养老就是要快乐,能够找到你喜欢的东西,没有许多的摩擦而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和最重要相处。
七、养老能成为未来的趋势吗
如果一个社会中60岁以上人口占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占7%以上,则可视为老龄化社会。中国正在世界上经历最大和最快的老化过程。
之前,我国老年人口为2.53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0.8%。
依靠孩子养老是可靠的出路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核心家庭的规模急剧缩小,大家庭几乎消失了,大多数退休的这一代老人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养老的大部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无力。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发现,60岁以上有城市独生子女的父母中,40%的人决定将来养老“靠自己”。
很多人甚至想住养老院,但是养老院床的空隙是巨大的。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底,养老服务机构床位746.4万张,每千名高级人才拥有30.9张张张床位。有一些老人住在第一线城市,等待长达2-3年才能进入养老机构。有人开玩笑地说这年轻人是为将来节省资金“养老院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中,许多人开始尝试自助团体养老,以便在年老时继续保持生活质量。
抱团养老是志同道合的一位老朋友,不依赖孩子,离开传统家庭,搬到同一个地方,一起生活、喝茶、吃饭、种花、旅游。同时,也抚慰了精神上的空虚。
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除了转变观念,还要在现实中做一些准备
1、我们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组养老比家庭养老贵。首先,他需要额外的租金,其次,如果参与者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额外支付食物、娱乐、旅游和健康费用。养老的本质是“搭伙过日子”,“退休金4000以下的你想都别想,只能是做梦而已”。
此外,同住的老年人在经济条件上最好能处于同一水平,他们的消费观念应该是相近或相近的。例如,家庭环境较好的老年人经常结伴出行,但是,对于那些生活贫困或消费观念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呆在家里,心里会有一个缺口,从长远来看,他们之间会有隔阂和冲突。
2、要有一个基本健康的身体:
一般来说,住在一起的老人应该有自理能力。人们聚在一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非常重要,毕竟身边有老人,他们长期帮不了他们,因此如果他们的健康状况不理想,肯定会影响养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转到家庭养老或具有特殊服务的专业养老机构。因此这种养老方法,如果是长期患病患者或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则不适用。
3、兴趣爱好应尽可能相似,个性应开朗,合群:
宝团养老过着集体生活,需要与周围的人多沟通、多合作,完成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参与者的性格决定了他能否获得舒适和团队养老中的快乐。孤僻内向的老人很难融入集体,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麻烦。
同时,现实中养老也存在一些不足
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之前,宝团养老基本上是自发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相对缺乏。有一些“抱团”的老人会签署免责书,但如果真的出现问题,相关责任不明确有可能。特别是涉及到老年人安全、众筹、资金等项目,项目的办理和善后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2、医疗保障并不完美
之前,选择抱团养老的老年人大多居住在郊区,他们的医疗设施远不如中心城镇完善和方便。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机会会增加,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没有及时的护理和护理,健康甚至生命都会受到威胁。当时,慈舟养老院无法维持,主要是因为医疗设施跟不上。
3、很难相处得很好
老年人年纪大了,有自己固定的习惯。不管友情有多好,在一起生活后,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一对杭州和老夫妻邀请六对陌生夫妇住在他们的别墅里,实现养老。这被认为是中国首例控股养老成功集团的案例。一年后,据媒体报道,其中3至4人已经离开了这群人,回到了故居。
总而言之,抱团养老的方式,对于能够自理、健康生活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仅可以拖累孩子,还可以缓解孤独的压力。希望能为养老老人之路找到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