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威海市新闻办举行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威海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有关情况。
进一步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梯度式救助体系,打造“六社联动·威你办”救助工作品牌,构建“9+N+1”多层次综合社会救助格局。健全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动态调整和自然增长机制,到“十四五”末,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上年度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0%、50%以上,争取实现城乡统一。强化特困人员服务保障,确保有意愿的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推动特困人员中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全部集中收治。打造“海螺姑娘”特困供养服务品牌,以分散特困供养服务站为中心枢纽,努力构建照料护理“15分钟服务圈”,将“兜底保障”升级为“幸福供养”。
进一步强化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健全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适度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费标准,“十四五”末,预计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600人,保障标准保持全省前列。继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覆盖所有孤儿。市县两级全部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支持儿童福利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代养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不断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有效保障残疾人生存发展权益,“十四五”期间,预计全市约4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大力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辅助器具服务网络。
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培育慈善组织,丰富慈善捐赠形式,构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慈善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健全慈善捐赠信用记录制度,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对在慈善领域有突出贡献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个人、机构和项目进行表扬,推进政府购买慈善服务制度,落实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
大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长期照护保险等制度。推进落实新建和既有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到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形成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每个区(市)、乡镇至少建成一处县级失能半失能照护机构和农村区域养老中心,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加快构建衔接互通、连接成网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医养康养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壁垒进一步破除,丰富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基层医疗服务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现深度融合,基本建立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不断优化有效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养老机构运营城乡日间照料设施,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支持特殊家庭适老化改造,扩大政府为特殊群体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为居家老人提供嵌入式的、就近的、身边的、床边的多样化服务。加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托住失能老人的照护底线。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扶持“互联网+养老”“物业+养老”“医疗健康+养老”等发展,联合推动老年用品进家庭、社区、机构和园区工作,宜公则公,宜民则民,培育养老新业态。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激发社会力量投资,社会办养老机构规模化、高质量发展,逐步培育一批品牌化、规模化、有影响力的新型养老产业集团。
不断优化提升基本社会服务
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建立健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威海市殡葬设施布局建设规划(2020-2035年)》,全面落实基本殡葬惠民政策,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力度,推行海葬、树葬、骨灰寄存、小型卧碑葬等节地生态葬式,“十四五”末,全市火化率保持100%,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以上。市及区(市)至少分别建成1处市级、县级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每个镇(街)原则上至少建设1处镇级集中型公益性公墓,引导村(社区)坟墓逐步迁移,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
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加快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婚姻电子证照的共享应用,推动婚姻登记“一次办好”,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100%。建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开展婚姻登记、婚前检查和婚姻辅导一站式服务。开展婚姻登记诚信建设,推行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
优化区划地名工作管理。进一步优化乡镇级行政区设置和结构布局,助力小城镇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法依规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推进界线管理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创新地名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加强地名信息的大数据应用,健全完善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稳步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依法依规和发扬民主,稳妥有序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筑牢基层工作组织基础。健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修订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规范完善民主决策各项制度,深化村务“阳光公开”,形成运行规范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
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健全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的“四社联动”机制,促进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有效对接。完善社区工作者配备,强化管理使用,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改革服务方式,整合基层服务资源,简化居民办事流程,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实行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打通服务社区群众“最后一米”。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按照“抓好党建保质量、搞好登记增数量、扶持发展赋能量、加强管理防变量”的总体思路,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壮大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作用。争取“十四五”末,每个城乡社区分别平均不少于15个和7个社区社会组织,每个行政村不少于2个社区社会组织,镇(街道)普遍建立各具特色、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
创新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规范力度,扩大专业社会工作覆盖领域和服务范围,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拓宽职业发展空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十四五”末,每个区(市)重点培育至少4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争取全市所有镇(街道)均有社工站,每个村(社区)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4000人以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超过50家。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十四五”末,全市注册志愿者增加10万人左右,登记管理的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00家。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忠蕾 秦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