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实际上最终还是靠国家、靠社会的共同努力。有人可能觉得不认同,认为是我们缴纳养老保险费领取的都是自己缴纳的待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1991年,我国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相应的养老待遇主要是靠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发放。这时候大家的退休待遇是靠国家没有问题吧?
1991年以后,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各地才陆续允许私营、外资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是我们通过履行缴费义务换取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化待遇,也都是国家予以管理、建设和引导。
不信我们可以算一下,如果不靠国家的话,大家能领取多少养老金?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方式有两种,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
(一)职工养老保险指的是在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
他们参加养老保险是职工承担一部分,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职工承担是本人缴费基数的8%,用人单位是单位缴费基数的16%。
按照国家养老保险待遇的规定,职工本人缴纳的缴费基数的8%,同时记入社保个人账户。
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领取个人账户里钱数的情况只有退休或者去世。退休以后每月从个人账户里领取一份个人账户养老金,直至领完为止。参保人去世以后,如果个人账户里还有余额,可以由继承人继承。所以,企业职工参保缴费时,是永远不可能吃亏的。
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实际上参加社会保险是企业和职工应尽的义务,也是国家通过法律权力,为职工谋福利的一种方式。
(二)灵活就业人员群体,是自己承担全部养老保险费来参保的特殊群体。
一般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缴费比例是20%,只有进入个人账户的8%的缴费基数是保本的,剩余12%进入统筹账户。
进入统筹账户的部分就一定会亏本吗?当然不是。统筹账户部分形成的待遇,人们普遍认为的是基础养老金待遇。
如果仅比较基础养老金待遇。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可以多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如果社会平均工资不变,实际我们缴纳的部分——进入统筹账户的部分(12%的缴费基数),按60%基数缴费12个月,只有86.4%的社会平均工资。因此,缴费回本的时间是108个月,也就是9年。
如果是100%的基数,回本时间是144个月,也就是12年;如果是300%的基数,回本时间是216个月,也就是18年。
实际上,社会平均工资不是永久不变,过去几十年,我们社会平均工资一直平均维持在8%~15%的速度增长,我们参保缴费时间越早,回本时间就越短。比如说2000年参保缴费时,社平工资只有现在的1/5,回本时间也只有上面社平工资不变的理论值的1/5。也就是说60%基数,回本时间只有1.8年。
2019年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3岁。即使是60岁退休,平均每人也能领取17.3年的养老金。而女性退休年龄更早,预期寿命更长,更为划算。
实际上,除了基础养老金待遇以外,我们还有丧葬费和抚恤金等待遇。如果综合算上,实际上有些情况下无须领取养老金,去世也不会亏本。既然大多数人都不会亏本,那么钱都是哪里来呢?利息肯定没有那么多。其实主要还是有年轻人缴纳的保险费,供养已经退休的老年人,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货币贬值的压力。另外,《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当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予以补贴。因此,国家担任最终保障的职责。
所以说,最终实施养老保障的还是国家。
实际上,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险待遇属于第一支柱,属于基础保障的类型。未来国家还要大力发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第二支柱主要指的是职工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指的是税延型养老保险。未来,这两种保障还大有发展的前途。
不过总体而言,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都是对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群体更为有利。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收入的提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