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前段时间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而这种现象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预估在未来三十年老年人数将会突破2.5亿大关,让中国从“老龄化社会”转变为“老龄社会”,让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阶段患上了发达国家的毛病,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大阻力。
如何建立健全中国式养老机制呢?如何能够协调各方去推进养老工作的开展呢?为何居家养老作为最大的养老刚需市场迟迟不能突破呢?特别是农村未来的养老困局,又应该如何解决呢?今天保德全给大家深度剖析一下我国的养老市场,特别是农村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普通人如何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去分一杯羹,过去的人口红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抓住,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养老市场你一定不能错过。
遇到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解决养老问题,谁来养老?这成为了社会各界讨论的重点。众所周知,随着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去“养儿防老”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今年轻群体社会压力大,负债压力重,工作节奏紧张,让子女在家长期照顾老人,显然不符合子女家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那么专业的养老机构是否能够担当大任,这估计也要打个问号!养老机构看似赚钱,其实一旦运营起来,收入有限而且繁琐事情很多。再加之有些护工也要回家协助子女带孩子,因此养老机构的供应端也出现了人员不足的状况,养老机构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面对着4200万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也是爱莫能助,唏嘘不已。前两天刚发了一条,揭秘养老院潜规则的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我头像,关注一下,去看前面的视频。
那子女靠不上,养老院靠不上,看来养老问题的解决,能够靠政府了!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9073”养老模式,该模式意思是:九成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最后的3%老人在机构养老。该政策一经发布,成为全国养老方向的指向标,在四年之后,该政策得到首都北京高层的认可,在2009年,北京提出“9064”养老模式,将社区养老的比例调整为6%,机构养老的比例调整为4%。四年之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次表明,中国未来的养老趋势为机构养老为辅,居家养老为主!
明晰化的政策已经发布,未来养老的基调已经描绘出来!可是,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说效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毕竟居家养老的基础还是房地产,社区养老的保障也还是房地产!
随着今年上百条房地产限制政策的发布,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慢慢降温,地产商清晰地意识到圈地盖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不能够转型,企业迟早完蛋!但是作为房地产发家的企业对其他行业也不会啊,怎么办呢?于是在五年前,有些有远见的房地产商就提出了“房地产后开发”的概念,“后开发”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之后被开发的意思,而该概念主旨是围绕社区居民的生活各方面去做服务,包括社区居民的吃、住、用、行、幼教、养老等,而其中的养老板块是“后开放时代”的发展重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所有的地产商都盯上了这块蛋糕。
因此面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国家政策支持,相关资本纷纷开始进行投资。但是有意思的是,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养老机构占比只占到了3-4%,资本对其投资的资金远大于占比90%的居家养老,九成占比的居家养老并没有得到资本的青睐。这种资本现象直接导致了养老问题并没有根本上被解决,国家突然意识到,依靠市场资本力量来发展养老产业的难度非常大,逐利性质的商业人员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政府的支持,不会轻易下手!
为什么居家养老没有受到资本的青睐呢?主要包括两点原因:第一,居家养老利润太低,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从商业角度来看,居家养老的事情繁琐,突发情况过多,利润点不高,盈利空间较小;第二,居家养老由于具有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属性,对于护工数量的要求较多,而目前现状是很多护工由于各种原因从护工行业出逃,人员都配不齐,居家养老势必会成为空谈。因此,居家养老并没有受到资本的青睐,反过来模式固化,利润稳定的机构养老行业却被投资不少。
政府这时候意识到,依靠子女去养老护理和依靠商业机构来解决养老问题都不靠谱,都不具有可操作性,政府如果不掏钱,啥都不好使,政府不建立健全相关的养老支持政策,最终养老体系的维持工作会被耽搁。
于是政府相关单位通过积极商讨,最终决定在“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内,实施“长护险”政策!什么是“三边四级”呢?意思是在政府主导之下,通过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乡落实、社区参与的四级居家养老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老人的身边、周边和床边都能够有机构、有个人进行看护,进行照料。在“三边四级”的政策方针领导下,针对于符合要求的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政府直接拨款,安排订单给养老机构,机构再派人上门去居家护理。
该政策的实施,大幅度地提高了资本对“居家养老”的信心,面对政府推行的“长护险”赔付政策,也开始逐渐对居家养老的运营有了底气。但是仍然心存芥蒂。
为了进一步促进养老体系的建立,国家在社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长护险”,该险种能够保证老人在出现生理机能问题的时候,能够有专门的医护人员上门进行照料,这款保险不仅能够解决养老机构的盈利问题,因为一旦上门服务,政府会结转资金给机构。而且能够使得老人的养老状况得到改善。但是该险种在落实的时候出现了问题,面对“长护险”福利的实施遇到了三个隐患,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长护险”的不稳定性使得养老机构不敢施展拳脚。
国家实施“长护险”是好事,但是该政策的实施要钱啊!自“长护险”推行以来,确实给广大老人带来了福利,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遇阻。从当前的政策来看“长护险”政策逐渐缩紧,简单来说,就是评估机构对于老人的身体机能评估从严,原本能够享受政策的老人,随着政策的收紧也失去了资格。这样一来养老机构能不担心吗?假如大力发展的养老事业突然失去了政府这条大腿,那企业注定面临倒闭,这其中的政策风险过大,养老机构仍在观望,小心谨慎的与政府进行斡旋。
第二,“长护险”的覆盖范围无法满足全国养老诉求。
中国最需要养老服务的区域在哪里?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而在农村!全国四千多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发达城市的占比不到5%,绝大多数的农民才是“长护险”最需要关注的人,但是由于农村老人没有养老保险作为兜底,没有资金收入作为养老支出,因此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
现如今“长护险”在几个城市实行都吃不消,更不要说到农村实行了。随着社保基金也开始理财了,我们可以看出来,政府对于未来的社保基金的承担能力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相信“长护险”的实行未来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第三,老年人对于“长护险”的购买需求不旺盛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老人对于护工直接到家里面进行护理感觉到不适应,甚至是无法接受。“长护险”由于具有商业险性质,因此很多老人一旦涉及到钱都会打退堂鼓,对于该保险的购买欲望大大降低,最终导致“长护险”的资金盘流转不畅,最终会影响“长护险”的合理运行。
面临“长护险”的推行阻碍,面对日益严重的养老危机,面对逐渐缺少创造力的社会现状,政府及相关组织开始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缺少政府支持的养老体系,真的无法运转下去吗?
由此看来啊,缺少政府支持的养老体系,是真的无法运转下去了!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养老体制来看,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单纯依靠市场的能力来进行养老体系的维持,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乱象。会给年轻子女带来除了房产、子女教育、个人医疗以外的养老成本的压力,该多重压力注定会导致年轻人的生育欲望进一步降低,年轻人的创造能力和奋斗动力随着生活严峻的经济压力而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因此,保德全个人认为,我们国家务必要打起精神来解决社会养老问题,要实事求是的落实养老问题,不能够只是一味的试点,而是要迅速的解决眼前问题,通过社会个体、政府力量以及养老机构体系的一同努力,来促进我国养老体系的建立健全。
而一旦居家养老体系健全,在大众心理形成类似于“养老保险”这样的根深蒂固理念,才能够进一步推进“长护险”的出售,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养老护理体系的建立和良性运转。而良性运转的背后,所赋予的庞大市场规模,将会超越许多头部企业,甚至体量超过中国烟草,发展潜力难以想象!而是否能够搭上这班“居家养老”的列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第一,要对于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深度分析研究,能够通过政府的各项会议报告来推测未来的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的支付能力进一步了解,当政府的相关政策放开的时候,要能够把握住政策机会,在政策的基础上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以求进一步的扩大自身的养老规模。
第二,在政策不明朗的时候,要对中国未来居家养老的市场抱有充分的自信,要能够按照现代化的要求来组建和培养养护人员队伍,能够在养护体系的建立健全上下功夫,能够在居家养老的各方面进行磨合,使之更加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第三,要能够配合政府的政策进行相关险种的推荐,能够协助政府开展“长护险”的宣传工作,能够让老人及子女明白该险种的重要性,能够清楚未来养老的方向,去进一步争取老人及子女对政策的支持和响应,从而促进资金盘良性运转,只有政府的资金能够维持住,才能够保证有关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未来的养老市场是巨大的,拥有巨大的潜力,值得去努力和深入耕耘。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农村养老问题上,据权威数据表明,我国45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中,城市的老人占比仅有不到5%,剩余的失能失智老人都集中在农村!当农村老人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候,不会向城市的老人那样考虑去哪一所养老院,他们最大的奢求就是有人能够照顾一下,能够穿干净的衣服,能够吃口热的,能够有个睡觉的暖和地方。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但也是非常现实的现状。我之前去过一所城镇的养老院,亲眼看过护工对于老人的打骂,这些骨子里具有傲气的老年人,在年轻时候为了祖国的发展贡献自我的人,竟然在老年时候,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被人随意打骂,真的非常可怜且可悲!
目前的养老试点,说来说去都没有考虑到农村的老人,所有制度的建立健全都没有将农村老人纳入到体系里面,这到底是为什么?如果说是因为农村的医疗体系和养老基础建设薄弱,为什么不去建立呢?如果是政府的资源不足,只能够先以试点开展,还没有覆盖到农村,那养老制度有何意义呢?城市里的老人大多是“富人变老”,而农村的许多老人几乎是“未富先老”,虽然农村老人在养老险种的购买上不及时,不明确,但是对于农村老人的养护工作开展必须要落实,否则未来的“居家养老”政策只能够成为城里人的专用,而无法普及到最需要照料的农村老人!
保德全个人认为,农村的养老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突破:
第一,要能够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的基础建设,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新基建”,能够为未来的农村养老提供场所,要通过一系列建设的推进,来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的发展。要能够在中国第二波婴儿潮的老龄化之前,做好相关的工作。
第二,要能够普及农村养老险种,目前农村子女的收入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越来越高,农村子女对于老人的养老问题不是经济原因导致的,而是思想意识不到位,认为针对于老人的相关保险的购买是没有必要的,这种思维非常错误,要加强有关人员的思想教育。
第三,要能够在农村建立试点,能够以点带面,能够组织老人对试点进行拜访和查看,对于未来的新养老模式更加熟悉,从而对未来的养老模式认可,对于未来的养老生活可期,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能够对于居家养老的形式进行适用。
第四,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村医保的报销制度,要能够激发一些商业单位,进入到农村去提供居家养老的服务,要能够组织农村大部分的四十岁到五十岁的闲散人员,进行养护培训,如果能够将这批人员发展成未来老人养护工作执行的主力军,那将来一定能够保障养老市场的人员供应充足,从而进一步促进未来的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
未来的居家养老市场是庞大的,2.5亿的老人大部分会需要养老服务,这块市场的规模甚至要超过中国的烟草市值,但是在养老制度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解决,养老产业就是空谈。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具体的国情,需要根据国情去协调各方,去制定各种政策,去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现状的中国式养老体系。养老政策不能够只服务城市有社保的一批人,应该也要考虑最大需求的农村乡镇市场,如果不能够积极改变思维进行促进,那么养老工作的落实势必会出现阻碍,甚至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最终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中国养老市场充满未来,虽然苦难重重,但是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带领下,未来可期!我是保德全,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的,点赞加关注,评论区留下支持正能量四个字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