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新华时论|让乡土变乐土,就地养老亟需“闯三关”
2021-08-11 18:28  浏览:69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在昆山市淀山湖镇晟泰村,一行“离家不离村 养老新概念”的标语引人瞩目。村里盘活闲置农房,创办养老寓所,按照就地养老理念,引导有需求的老年人从散居农户转为集中颐养。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助养老实践,如颐养之家、尊老食堂、互助养老中心等项目,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离家不离村的养老服务模式,有效满足了村里老人在生活照料、文娱活动、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探索农村养老的新路径。一方面,农村老龄化程度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另一方面,农村养老基础薄弱。对多数乡村老人而言,城市消费水平高,加之远离乡土,进城养老的意愿不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养老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满足广大农村老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要提高农村养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填补巨大的供需缺口,实现更高质量的就地养老。


农村就地养老需要“闯三关”,首当其冲的就是“观念关”。在传统观念中,“不离家”才算养老,就算不能和子女同住,也要在家中颐养。然而如坚持居家养老,不少独居老人会缺少充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破除“养儿防老”“故居难离”“要面子”等传统观念,引导老年人逐渐接受养老服务新观念、新模式,除了要加大政策宣传,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事实说话,用优质高效、价格亲民的互助养老服务,赢得人们的支持。


好的养老服务不会凭空产生,这就需要农村养老闯好“经费关”。养老设施建设的运营资金不易筹集,农村老人可用于养老的资金也并不充裕,扩大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让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供需两端入手,双管齐下。地方党委政府要将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系统化地出台养老政策,压实牵头部门责任。通过明确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荣誉奖励等方面的措施,确保政府、社会、机构、家庭等所有对养老承担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的主体积极参与进来,保障资金多元供给。此外,还应千方百计提高农村老人的收入水平,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探索通过土地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高质量的农村养老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农村就地养老还需闯“人手关”。考虑到多数农村的实际经济水平,养老服务人员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要总结推广“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公益、互助服务的作用。比如以老党员为核心,发动一批低龄老年人、留守妇女等志愿者,开展“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行动,解决缺人问题;又如通过志愿服务、低偿服务、时间银行等方式完成互助养老代际接力。农村养老规模大、责任重,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最大合力,真正让乡土变为养老“乐土”。


(袁媛)


发布人:47fa****    IP:61.145.9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