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有一份稳定的养老金待遇,保障老年生活,这可能是所有人都期盼的事情。可是,养老金究竟领取多少才是最合适的呢?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一般是建议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差不多领取到退休前本人收入水平的70%~80%为宜。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建议养老金一般不能低于本人收入的55%。
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的养老保险体系是1991年国家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逐渐建立起来的。设立的基本原则还是以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市场确定体制为基础,如果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缴纳充足的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是达不到合适的水平的。
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才制定出台了现在的养老金待遇计算办法。按照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领取最佳养老金水平的条件。
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
公式,实际上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基础养老金和缴费年限、本人平均缴费指数、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关。如果说按照60%基数缴费一年(12个月),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00%基数,可领1%的社平工资。300%基数,可领2%。
个人账户养老金,首先个人账户的余额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形成,然后每年按照国家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最后在退休时根据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金额。
如果说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跟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一样,实际上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可以转化为社平工资。60%基数缴费12个月,可以领取0.414%的社平工资。100%基数缴费,可以领取0.69%的社平工资。300%基数缴费,可以领取2.12%的社平工资。
这样计算的话,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养老金差不多可以领取18.22%的社平工资。
可是个人收入应该是多少呢?一般来说,我们的缴费基数应当是职工上年度工资收入的月均值,属于应发工资。如果工资水平不变,我们到手工资应当是应发工资-社保公积金个人负担部分-个人所得税等等。
养老保险要扣除缴费基数的8%,医疗保险扣除2%,住房公积金最少扣除5%,另外还有失业保险个人部分、可能有的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等等。可以假设每月到手的工资也就是缴费基数的85%。
60%基数到手是51%的社平工资,100%基数到手为85%的社平工资。
这种情况下,当按照100%基数缴费35年以上时,养老金替代率才能达到70%以上。
60%基数的条件更宽松一些,因为在养老金计算公式中,国家更倾斜照顾低收入人群。养老保险缴费满30年以上,养老金替代率就能达到70%以上了。
实际上300%基数缴费40年,养老金替代率仅仅是64%左右。
由此可以看到,其实按照现在的养老保险模式,能够缴费30~35年以上是可以达到合适的养老待遇的。但是由于相应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往往赶不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一般来说要求会更严格一些。
为了缩短有关的养老储备年限,国家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政策,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总体来说,在未来如果一切具备的,要想有充分的养老待遇,差不多至少得也得30年左右的准备时间。所以,年轻人还是要早早谋划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