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老朱,被儿子接到美国享福,可他跟洋儿媳格格不入。老朱觉得这里容不下自己,决定搬出儿子的家,在餐馆里洗盘子维持生计。
老朱是一位太极拳师,儿子晓生想着他年纪大了,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国内,把老朱接到美国生活。
老朱不会英语,不敢出门,每天只能待在家里打拳、写字、听京剧。
白天,儿子去上班,孙子去上学,只有是作家的儿媳在家写作。所以,老朱每天都是和儿媳同处一屋。
可老朱不会英语,儿媳不懂中文,两个人在家几乎没法对话,偶尔说话也是鸡同鸭讲。
中午,老朱想用微波炉热饭,顺手用锡箔纸包住盘子放进了微波炉。刚转身,微波炉“嘭”的一声炸了,儿媳气冲冲地跑过来,大声和老朱讲:“锡箔纸不能放进微波炉。”
可老朱一句也听不懂,只是干站着,但他看得出儿媳很生气,只能默默走开了。
老朱爱听京剧,儿媳嫌京剧太吵,让她没法写作,塞给老朱一副耳机,让他带着耳机听。
老朱在室外抽烟,抽完后随手就将烟头丢到了草坪上。儿媳看到后,就去把烟头一根根捡起来,再当着老朱的面将烟头丢到垃圾桶里。
两个人就这样,相处得很别扭。等晚上儿子、孙子回来了,气氛才会稍微融洽。
老朱很喜欢孙子,经常热情地给孙子夹肉,每次都被儿媳阻止;老朱经常抱着孙子亲热,儿媳也总在一旁皱起眉头,一脸嫌弃。
儿媳跟丈夫抱怨,老朱在这,已经严重打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提议跟娘家借钱换个大点的房子,这样大家都可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晓生不愿意找岳父岳母借钱。
有一次,儿媳胃疼,老朱想给她把脉。谁知,刚碰到儿媳的手,她就突然大叫起来,儿子将老朱一把推开,抱着妻子去了医院。原来,儿媳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胃出血。
儿子虽然没有责怪老朱,但很明显有些不高兴,老朱一个人站在门口,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儿媳出院后,老朱主动给儿媳泡茶,但她一直跟老朱保持距离。老朱觉得自己被嫌弃了,已经在这个家里越来越待不下去了。
老朱闷在家里难受,想出去转转,可不小心走远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眼看父亲到天黑还没回来,晓生出去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心里很着急。儿媳却认为老朱是故意走丢,来寻求关注,惹得晓生大怒,把厨房砸得乱七八糟。
老朱被警车送了回来,他看到了眼前的一幕,知道因为儿子和儿媳因为自己又吵架了。
老朱留下一封信,就离家出走了。他来到一家唐人街的餐馆打工洗碗,可老板嫌他年纪大,想把他轰出去。
然而,老朱练了一辈子太极,老板叫来所有员工,老朱依然纹丝不动。老板找来一群小混混,也被老朱打得落花流水。
这件事引起了轰动,还上了电视。晓生夫妻在电视上看到了新闻,才连忙去警.察局领人。
看到憔悴的父亲,晓生心疼不已,他哭着告诉老朱,自己已经买了新房子,比之前的大很多,请他回家住。
可老朱却拒绝了,他坚持要自己住,后来,晓生在唐人街为他租了一间房子。
故事来源于李安执导的电影《推手》。
老朱一人辛苦将儿子拉扯大,本以为晚年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然而面对巨大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两辈人观念上的差异,家庭里矛盾重重。
老朱的处境,也是很多家庭的现状。当父母年迈,儿女成家后,两代人生活在一起很难避免摩擦和冲突,养老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想要维持家庭的平衡,父母或子女必然有一方要妥协。影片中,老朱选择了妥协,独自居住,儿女定期前来探望,这未尝不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其实,不管父母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都应该基于亲情和爱。
而且,给父母养老,也并不只是管好他们的吃住,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求,多沟通,多陪伴。
我们在慢慢成长,父母却在一点点衰老。趁父母还在,多花点时间陪伴,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