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早、晚,各一场,笔者线上聆听“Meaninngful Ageing Roundtable”,会议主旨“SHAPING A BETTER FUTURE FOR CHINA’S ELDERLY”,为中国老年人塑造更美好的未来。所感做一些记述。
TIP1:道教、佛教等东方文化,及至更远
专家提到:1.道德多元、多样性,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弃顾文化特征、包容。2.无论传统或创新,除了理性,还要兼顾主观性、情感性、非理性。3.老年是人在一生中道德求修的高峰。
笔者感触:首先,养老,不同于医疗。落到医养的具体层面上,除了医、养,又有必要罗列公共卫生,比如慢病、生活方式,又比如特殊群体、特定疾病的倾斜照顾。中国养老当然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内涵又极复杂。其次,谈中国养老现状、模式、环境,离不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复合努力,比如乡村振兴哪些养老配套?比如终身学习。
TIP2:荷兰互助式养老、群居养老的启示
专家提到:1.荷兰互助式养老一般不使用规模较大的养老社区,采取“嵌入”社会社区的模式。2.该模式适用于相对健康、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也尝试用隔世代居住、居家护理。
笔者感触:如果不使用规模较大的养老社区,意味着建设成本较少,如果以租赁方式解决,建设成本更少。换个角度看,养老社区规模永远不能足够大,可以控制在合理水平,或者合理变小一些。建设成本较少,也可能意味着向运营多下一番工夫。
伴随时间推移,健康、能自理的老人也可能不再适应互助式养老、群居养老,但在此之前,该模式在居家养老与护理院之间多提供了一种选择。开放地看,一是养老需求、消费选择随年纪增长有变化;二是养老服务系统具有很大的外延性、创造性。
群居养老是否一定需要群居住房?专家有不同意见。一方面,如果仅花费较小的成本改造,群居住房、无障碍房间有不错的可行性,推荐给我国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另一方面,住房针对全人设计,可避免群居住房演变为贫民区,更尊重个人选择。
TIP3:美国温室项目,家的感觉不同凡响
专家提到:1.温室项目有锁、没逃生标记,为什么?家里就有锁、没逃生标记。2.温室项目把自取物品改造为模拟的超市。3.温室项目可能、可以做到比居家养老更便宜,你想不到吧。
笔者感触:家的感觉,是软性概念。它可能随时随地被需要,它必然被几乎每一个老人需要。和完全照顾老人在家以外再获得家的感觉相比,还有一种“化学反应”:老人在家以外的养老环境里,可能改变生活方式,旧有性格也有变化。使这种变化结果显示积极意义,很重要。
谁来提供类似的品质服务?第一点是社会生活,或者模拟社会生活。重要启示:一是护理院为何不主动改变?睁眼看世界、看用户心理需求。二是养老社区既相当于数个护理院的重重叠加,又有必要不断做需求分析、多样化满足的细细拆分。新模式压倒性的胜利在于质量。
TIP4:养老社区继续发展,遇到弱势瓶颈
笔者感触:
一是改变模型。从强调治疗配套,到将其视为一项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重视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活心理的照顾,把这些摆在与治疗配套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继续做很多事情。
二是提供环境。不管是治疗配套也好、生活相关的照顾服务也好,都由用户自主选择,打破固有的制度压迫桎梏,使每个人有更多的参与责任和价值,使运营很个性、包容,有味道。
三是弱势瓶颈。谁是弱势的?服务是弱势的,需求也是弱势的。当服务强势时,需求变得弱势。当需求强势时,服务变得弱势。这就需要做协调。以退为进,不是不负责,是更尊重。
四是社会包容。养老社区是社会社区的一分子。个体先有个体感受,又不断开社会感受,再回到群体、社区感受,就很有安全感。养老社区、护理院、居家养老,都应重视这种心理。
人的不断衰老,是注定。快乐生活,是利己,也是利他。以什么为主,有时是积极选择,有时是被动接受。以什么为辅,如果做了,就有意义。意义是会长大的,也许一直压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