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渑池作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起草地和首讲地、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理论诞生地,有着极具重要的地理概念。
今年也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渑池作为仰韶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回望历史,渑池这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如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18亿元,年均增速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9.3亿元,比2015年增长43.1%。“十三五”期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始终稳居全市前列、保持全省20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482亿元,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荣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入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200强和中部百强县,跻身河南省县域工业30强行列。
如今的渑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阔步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打造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文化旅游特色县和三门峡副中心城市为主要内容的‘三县一城’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及民生事业发展,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说道。
坚持转型主线,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渑池县作为矿产资源大县,过去,矿业经济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很大比重。然而,因矿业结构“散、小、差、乱”,布局混乱,无序开采严重,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近年,渑池县以开放促转型,着力走出传统资源依赖路径,扎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逐步实现从多向少、从地下向地上、从单一向多元、从黑色向绿色、从传统向现代的“五个转变”。
渑池县立足实际,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骨干企业创新,重点做大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重构渑池经济版图。“十三五”期间,渑池县通过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华能热电厂、东能固废一期、红润铝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82.9亿元,建成重点项目323个。
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硬核”实力,经济增速加快。近年,渑池县成功实施的铝及铝基新材料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光电新材料产业园、白酒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培大育强。东能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填补了河南省赤泥回收循环利用空白。仰韶酒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省首个营业收入破20亿元的豫酒企业。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攀升。金融保险、健康医疗、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蓄势待发,引进的户联小镇等一批电商物流企业成为助推渑池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坚持因地制宜,“三农”发展根基更加牢固
渑池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为发展特色农业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
渑池县高质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推动农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渑池县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责任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住农业基本盘,新建高标准农田4.6万亩,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绿色新技术、新装备,种粮面积始终保持在60万亩左右。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99亿公斤,超目标10.3%。
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该县加快推进“三门峡东部畜椒药特色农业板块”建设,聚焦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做强新型经营主体。
该县建成全市首个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东方希望生猪养殖二期工程推进顺利,鑫地牧业生猪育肥场建成投产,全市首家种猪基因改良项目开工建设,新建、扩建生猪养殖场18家,域内生猪存栏量达18.8万头,生猪稳产保供成效明显。
渑池县持续做大做强“双椒一药”产业,“双椒一药”种植总面积超47万亩,其中花椒30万亩、辣椒6万亩,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11万亩,实现收入9.4亿元,荣获2020年“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称号。
渑池县突出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多渠道宣传推介渑池品牌农产品,扩大品牌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农产品销售从“卖产品”向“卖品质”“卖品牌”加速转变。
目前,渑池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22个,拥有“仰韶大杏”“仰韶牛心柿”“仰韶贡米”“渑池丹参”“渑池柴胡”“渑池花椒”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最多的县。“三品一标”位居全市前列。“渑池丹参”地理标志品牌价值4.85亿元,入选全省知名区域公用品牌。
秉持宜居理念,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整洁的街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十字路口,行人、车辆跟随红绿灯指挥有序通过……走进渑池县城,一幅文明、和谐、宜居的美丽画卷正渐次打开。
近年,渑池瞄准打造三门峡副中心城市的目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六城联创”为统领,持续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渑池县主城区北进东扩,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功能趋于完善、品位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渑池县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7平方公里,实施了道路畅通、管网贯通、水系联通、“城市双修”、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26.7公里,铺设各类管网284.5公里,建成城市公园、游园30个,顺利打通了双拥北路、文明北路、工贸路3条“断头路”,建成了韶园和会盟生态园两大综合型城市公园。
在此基础上,该县做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4篇文章,新增绿化面积22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39.36%、34.08%、13.56㎡,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新需求。
渑池秉持“先建后拆、用最好地段、建最好房子,让老百姓住最有品质社区”的理念,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十三五”期间,新建成棚改住房1476套,7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圆满完成,1046户城中村居民乔迁新居,使老社区焕发新面貌,基础设施再提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目前,渑池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20个、“五美庭院”6000余个、“四美乡村”65个,总投资1.8亿元建成26个省级美丽乡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称号。
三大生态保护攻坚战成果丰硕。
打好蓝天保卫战。该县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67家,完成“双替代”取暖5.37万户,煤炭消费减量等专项战役圆满完成,PM2.5、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41.5%、50%。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9天,同比增加66天,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打好碧水保卫战。该县认真落实河长责任制,涧河水质持续改善提升,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打好净土保卫战。该县推行“山长制”,累计修复矿山1.73万亩、造林12.1万亩;创建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个,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7个,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如今,一个天蓝、水绿、山青、宜居的新渑池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牢记为民宗旨,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数千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个扶贫产业结出硕果,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
渑池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先后投入资金4.29亿元、建成624个扶贫项目,使全县11214户35140人、37个贫困村全部如期脱贫,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近年,渑池县面对财政收支巨大压力,坚持在民生事业上的投入力度不减。“十三五”期间累计对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民生事业投入资金1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4。
五年来,该县承接的省、市民生工程全部完成,办成县民生实事50件,如期兑现政府庄严承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金实现五连增,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2.1%、50%,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稳固。农村低保、农村特困补助、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翻了一番。
“十三五”时期是渑池县教育事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该县投入资金20.5亿元,新建22所城乡学校,改扩建109所学校,引进776名城乡教师,增加学位9500个,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
该县深入推进“健康渑池”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相继搬迁新址,15所乡镇卫生院、224个村卫生室提质升级,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硬件水平居全市前列。
渑池县融媒体中心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7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投用。
5月31日,随着一段3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铺筑完成,全长25.686公里的省道508线改建工程实现全线贯通通车。该项目的建设结束了渑池西部没有国、省干线公路纵向贯通的历史,对沿线群众便捷出行和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眼下,连霍高速,郑西高铁,国道310线、新310线、241线,省道312线、313线、508线,与即将建成通车的垣渑高速公路、在建的渑淅高速公路,使渑池交通十字架构迅速形成,为渑池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位于渑池县城的刘少奇旧居每天接待参观学习团队20余批次,日接待2000余人次。截至目前,到渑池县各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人数累计达1.8万人次。人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红色精神,接受党性和革命传统再教育。
渑池县红色资源丰富,遗址数量众多,特色突出。目前,该县有史料记载的红色革命遗址20处、烈士陵园及烈士墓4处,已经完全开发利用的红色场馆有6处。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渑池城关、果园、仁村、段村等地分布着多处红色革命旧址,包括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县委县民主政府驻地旧址、“马跑泉事件”烈士跳崖处遗址、小孤山战斗指挥部旧址等。
这些以刘少奇旧居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不仅是渑池人民不屈不挠、浴血斗争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渑池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近年,渑池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禀赋、彰显融合理念,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仰韶酒工业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仰韶酒业高标准打造的总投资5亿元的仰韶仙门山景区游客如云。
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南村乡被评为全省第一批“美丽小镇”。赵沟古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柳庄村、河南庄村获得“2020年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
红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全市唯一一家省级红色教育基地在八路军渑池兵站挂牌。
如今,以刘少奇旧居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游、以黄河丹峡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游、以仰韶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柳庄为代表的乡村风情游、以仰韶酒业“一庄五园”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游在渑池交相辉映,形成了五大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渑池将以滚石上山的精神、疾起奋进的劲头、一往无前的姿态,挥舞着如椽画笔,为缤纷的新时代,再添一抹新的亮色,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更加精彩动人。
图片说明:
①激情洋溢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王家臣 摄
②垣渑高速黄河特大桥将晋豫两省紧紧地连在一起 杨拴朝 摄
③丰收节上的“幸福路” 陈旭 摄
④会盟生态园夜景
⑤仙门山七彩洞。 陈旭 摄
⑥仰韶文化遗址公园夜景 陈旭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本文来源: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