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一个词——人口红利,但是没有任何的红利可以持续保持,现在我们更是要面临人口红利过后的一个新问题——人口老龄化。
连年战争导致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鼓励生育使得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这部分增长的人口对于国家最开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通常也称其为“人口红利”。而到了80年代,过高的人口增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资源的分配,如果放任增长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为此,国家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也形成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人口红利的那一批人已经步入老年,而新的有生力量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却出现了比例过小的问题,人口老年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二胎、三胎政策相继出台,在多个方面刺激年轻人的生育欲望,鼓励生育,增加新生人口;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养老支出以及增加劳动力,参考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应运而生。原本的退休年龄男性是60岁,女性干部和女性职工分别为55岁和50岁,政策出来后,女性职工每三年延迟一岁,男性职工每六年延迟一岁,过渡期一直到2045年达到65岁为止。
这个政策刚刚出来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不少职工对此议论纷纷。延长退休年龄也就是延长服务时长,由于涉及面很广,不可避免地会对目前的民生会造成一定冲击。
一方面,现行的退休年龄刚好是一个人身体机能和精力逐渐下降又不至于大幅下降的关卡。这个年龄在工作中渐渐觉得力不从心,但是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许多退休职工选择在退休后替子女照顾小孩或者外出旅游丰富晚年生活。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孩子都是由退休的爷爷奶奶照顾。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即意味着他们不能够全力照顾孩子,那么带小孩的矛盾将会出现。并且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很多的老年疾病都会找上门来,退休后很多的老年人没有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无疑会降低老年生活品质,这也是许多职工非常反感延迟退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60岁是身体素质的一个大的分水岭,其实当年龄超过50岁之后身体机能会明显下降,对于高压力的工作显然力不从心。在讲究效率和快节奏的今天,这部分群体很明显难以适应。同一个工作岗位,私企出于盈利目的会吸取更多的青年人,而没有掌握核心技能的中老年人很容易被替代而遭到辞退。如果延迟退休得到实现,那么50岁之后的中老年人将会是被下岗受害者最严重的一员,他们距离退休年龄还有十余年,而工作量明显赶不上年轻人,这种情况下,下岗后的再就业显得无比艰难。那么50岁开始重新找工作的这个群体该何去何从呢?
第一个去向:投资经营小本企业,比如开个早餐店或者快餐店;第二个去向: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足够的经验,这个时候虽然精力比不上年轻人,但是经验和技术无疑是求职的一个大的闪光点;第三个去向:大龄的求职者需要继续学习,尝试依托互联网进入新行业;回归田园的可以开启乡村直播,具有人生智慧和行业经验的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分享和观众共赢。
虽然大龄求职者会面对更多的困难,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逆境,保持终身学习便是对抗不稳定外部环境的最好方法。对此,你们又有什么好的建议推荐给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