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我女儿在国外定居”养老院的攀比风,揭露老人的养老困境
2020-12-15 21:30  浏览:1889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丨木棉妈妈

当我们逐渐老去的那天,会接受养老院生活吗?


养老院对于不同群体的老人,意义不一样。有些老人会认为:我住养老院挺好,比较方便,有护工照顾。也有的老人会说:我有儿有女,为什么要去住养老院啊?

不管老人是何种态度,现在老人住养老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而养老院也在逐渐流行一种“攀比”的风气。

同事的老爸在养老院工作,是国企养老院,同事那天说:几个老头吵起来了,起因就是因为有个大老爷一直在炫耀自己的女儿,说女儿在国外定居,还是公司管理层。


结果有个老人听不下去了,就说:你女儿这么厉害,那你为什么还住养老院?

就因为这个事儿吵了起来,其实也能理解老人的这种心情,住了养老院怕被别人笑话,怕被人说“你家孩子不管你了”,于是想拼命炫耀自己的儿女很有本事。

养老院的这种“攀比风气”何尝不是揭露了中国老人晚年的现状呢?老人到晚年,几乎都逃不开这几种现象。


老人总是为子女付出太多

为什么国外的老人普遍能接受老了之后住养老院,而国内很多老人对住养老院还是抱有抵触心理呢?

因为国内外文化不同,在我们国家,老人对子女普遍付出很多,不仅养大自己的子女,还要帮忙带孙子、带孙女。

而国外不一样,养孩子只是享受养孩子的过程,等孩子满18岁就要自己想办法独立生活。看过一个美剧《绝望的主妇》,勒奈特的双胞胎儿子满18岁了,依然想要在家里享受妈妈的照顾,妈妈会想方设法把两个儿子赶出去独立。

但我们就无法做到外国人这么洒脱,虽然嘴里喊着:我们养大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养老的。可是一旦到了老去的那天,我们还是希望子女都能守在身边。


我花60万,买不来儿子家一个床位

今年夏天邻居叔叔阿姨回老家了,原因是什么?儿媳的亲妈退休了,可以过来帮忙带娃了,而且儿媳的父亲早就去世了,只剩下亲妈一个人,儿媳也是外地人,亲妈退休孤零零一个人,肯定会让亲妈过来带娃。

而叔叔阿姨除了儿子还有女儿,女儿在老家,于是叔叔阿姨就收拾行李回老家了。

临行前几天,阿姨说:这房子买的时候我们出了30万,装修的时候又拿了10万,后来买车我们又给了10十万,前前后后拿了50万,到最后连个床位都没混上!

虽然阿姨说着不在乎,但我还是可以感受到阿姨的失落。

晚年要么给儿子带娃,要么儿子在城市生活,老人在老家等待着一年为数不多的见面。


养老院是越来越多子女的选择

像同事讲的那种情况,女儿定居国外。是的,女儿很有能力,很有本事,可是女儿无法把父亲接到国外去生活,只能一年探亲几个月,而且老父亲又语言不通,在国外也很难适应。

这种情况怎么办?只能把老人送到养老院,24小时都有护工可以看护,比起让老人一个人在家还是更放心一些。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老人有两个儿子,儿子各自成家都在国外,而老两口也是高知分子,退休前都是大学教授。刚退休那些年,两个人有体力四处旅游,可随着年纪增长,夫妻俩体力跟不上了,只好在家。

过年的时候老两口也会想到提起去儿子家住,可是话还没说出口,两个儿媳就在聊天:我看幸福城市调查表了,咱们这房子人均20平正好在幸福线上,多一个人幸福指数就下降了。

老人哪能听不出话里的意思?于是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子女在外地打拼,到外地定居,把老人留在家里又不放心,于是养老院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老了跟子女生活

也有的地方是这样的风俗,比如家里子女多,老人会选定某一个孩子,把财产都给了这个孩子,老了就跟选定的这个孩子一起生活。

虽然想法是很美好的,但后期也容易有矛盾。同事的姥姥就选了小儿子给养老,钱和房子都给了小儿子,晚年生病了,小儿子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向其他儿女求助。

如此看来,老人们总是会面临养老困境,其实主要是老人的想法决定的,老人总是把养老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老人的一生都在为子女付出,期望晚年生活子女可以守在身边。


其实与其靠儿女不如靠自己,趁年轻还可以奋斗,攒一些养老钱,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未来老去的时候才能坦然面对晚年时光。

你家老人跟谁住呢?晚年生活是怎样的呢?你会把养老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吗?一起讨论吧!


我是木棉妈妈,也是小学老师,一个爱看书、爱学习的妈妈,专注孩子成长教育,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教育知识,别忘了关注棉妈,棉妈将持续输出更优质的内容。


发布人:ae4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