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行的基本养老金主要构成为:基本养老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贴。我们领取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就是:上年本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累计的1/120。
眼下已经退休的我们的父辈中,不少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在80%~90%,所以有人会盼着退休享福,因为退休后他们仍能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甚至还能有所提高。但对于35岁以下的青年人来说,未来的养老金替代率会下降到40%左右,其保障程度远远低于我们的父辈。
绝大多数消费者遵循着这样一个生活轨迹:上班、挣钱、买东西,然后再上班、挣钱、买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就创造了人类的财富。
消费者在人类财富转变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世界财富的分配之中,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绝大多数消费者缺少资本,资本包括经验、学历、社会关系和资金;其二,即使有些人拥有了资本,已进入到财富分配的通道,又有谁能够向他保证,他一定会挣到钱?没有人能做出这种保证!这就是市场风险。就因为这两个原因,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被无情地挡在了财富分配的大门之外。
一般来说,创造财富的途径有两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打工,目前靠打工获取工薪的人占90%左右;第二种是投资,目前这类群体占总人数的10%左右。
一些专业人士对创造财富的两种主要途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结果:如果靠投资致富,财富目标则比打工要高得多。
例如具有“投资第一人”之称的亿万富豪沃伦·巴菲特就是通过其精湛的投资手法致富,财富达到440亿美元。还有沙特阿拉伯的阿尔萨德王储也通过投资致富,早在2005年,他的财富就已达到237亿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5名。
通常来说,在个人创造财富方面,比起投资,打工能够达到的财富级别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条件和“技术含量”较低,而投资创业需要有一定的特质和条件,因此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打工并获取有限的回报。但事实上,投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为、都要为的事。
从世界财富积累与创造的现象分析来看,真正决定我们财富水平的关键,不是你选择打工还是创业,而是你选择了投资致富,并进行了有效的投资。
巴菲特说过:“一生能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
亚洲首富李嘉诚也主张,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的;20岁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李嘉诚有一句名言:“30岁以前人要靠体力、智力赚钱,30岁之后要靠钱赚钱(即投资)。”
为了证明“钱追钱快过人追钱”,一些人研究起了和信企业集团(台湾的大集团)前董事长辜振甫和台湾信托董事长辜濂松的财富情况。辜振甫属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属于急惊风型。辜振甫的长子——台湾人寿总经理辜启允非常了解他们,他说:“钱放进我父亲的口袋就出不来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不见了。”因为,辜振甫赚的钱都存到银行,而辜濂松赚到的钱都拿出来做更有效的投资。结果是,虽然两个人年龄相差17岁,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资产却遥遥领先于其叔叔辜振甫。因此,人的一生能拥有多少财富,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决定于你是否有投资、如何投资。
如果我们想积累财富,要做的就是养成健康的储蓄习惯,然后用储蓄的钱购买资产,手上握有资产,外加一点点时间,这事就成了。所以,迈向成功的步伐并不沉重,所涉及的问题也不错综复杂。为什么很多人还会栽跟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贪婪的心理。
我们从商店满载而归,购物之多超出了原先的计划;我们不愿自己做饭,所以就去下馆子;我们从商品目录上看到一样东西,一冲动就买了下来。我们想成功理财至少要有一点点自我控制,尤其是在节制欲望、为将来存钱时。
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贪婪是大忌,一旦被贪念占据了上风,就很难把握住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额,很容易成为投资浪潮中的牺牲品。
人都有贪婪的一面,贪婪容易让人失去自己,让人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贪婪的后果往往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遥远的古希腊,就有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财富。在米达斯国,国王认为想变得更有钱才能让自己快乐,于是和神商量让自己拥有神奇的力量。神答应了他,让他的手指头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那东西就立即变成黄金。在拥有了“金手指”后,国王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痛苦地发现,自己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美味在他嘴里变成了黄金。最糟糕的是他亲吻自己的女儿时,最爱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国王这才意识到真正让自己快乐的并非是金钱。神答应了他的忏悔,恢复了他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索取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过分地追求金钱,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乐趣。因此,在金钱的追求上要适可而止,不能太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