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养育子女是责任,同样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义务,两者之间身份互换而已,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轮回。
通常,父母对子女真心实意,不求回报的付出,而轮到父母需要照顾时,子女的反哺往往缩水。在一端是小家庭和子女,一端是父母的天平上,他们本能地倾向了小家。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夫妻生怕将来会面临这种境况,为了少给子女增加负担,很早便开始为养老做打算,其中储备存款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即便将来这笔钱花不完,也还是留给子孙,存钱主要图的是一个心安。
然而有些儿女,他们的孝顺带着明显目的,意在父母手里的钱财。一旦愿望没有达成,便原形毕露,拿不赡养吓唬老人,或许父母迫于无奈,违心地早早交出老底,但是花钱买来的孝顺,就真能靠得住吗?
02
吴奶奶如今72岁了,和老伴将一儿一女拉扯成家,看到孩子们小日子过得都不错,老夫妻俩有种功成身退的荣耀感。他们虽然没啥文化,但是对养老有自己的见解,觉得麻烦子女不如自己攒钱养老有保障。
老夫妻生活节俭,将所有积蓄投资了一套公寓,租金加上老伴打零工收入,足够维持生活开销。5年前,老伴突然离世,吴奶奶少了一半生活来源,儿女建议她将老房子卖了,可那是她和老伴共同生活几十年的家,吴奶奶终究没舍得。
儿女经过商量,决定每月每家给母亲500块生活费。钱虽然不多,但是吴奶奶挺知足,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要是在她这个孤老婆子身上花费太多,恐怕儿媳和女婿有怨言。
谁知两年前,吴奶奶生了一场重病,需要动手术。为了不给儿女添负担,她只得以35万的低价急卖公寓,自个儿出钱治病。病愈出院后,吴奶奶身体大不如前,身边离不开人照顾,只得听从孩子们的意见,卖掉老宅,去儿女家轮流生活。
03
吴奶奶手里有60万存款,她挺自觉,住到谁家,便给谁家交3000块钱生活费,不白吃白住心里好受一些。谁知儿女对此并不满意,他们几次三番要求母亲将钱分了,万一哪天她有个意外,没人知道存折密码。
吴奶奶不想同意,可是孩子们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只得依了他们。不过如何分配,儿女都各执一词,儿子儿媳觉得:“自古家产传男不传女,姐姐在照顾母亲方面,的确出过一些力,可那都是身为女儿应尽的义务,姐姐没有资格与他们平分家产,最多只能拿三成。”
女儿当然不乐意,以前她给母亲的生活费不比弟弟少一分钱,现在母亲在两家一对一个月轮流住,凭什么弟弟就要高她一等,这钱必须平均分才公平。
吴奶奶人老心不含糊,觉得女儿说得好在理,可是儿子儿媳不同意,这个钱就没法分。于是分钱的事只能缓一缓,吴奶奶想等儿子女儿气消了,再坐下来一起商量。
谁知这一缓,彻底将儿子儿媳得罪了,话里话外透着母亲偏心。特别是儿媳,整天指桑骂槐,吴奶奶伤心之余,不禁开始思考,这钱恐怕真分不得。
04
转眼到了月底,吴奶奶该轮班到女儿家了,可女儿一整天都不见踪影。看着儿媳阴沉的脸色,吴奶奶拨通女儿电话,却被告知:“你不是偏心儿子吗,钱都给他让他给你养老送终,我不参与分家产了,自然也就没有赡养的义务。”
听了这话,吴奶奶眼泪直流,原以为有儿有女是福气,可如今却相互踢起皮球,自己成为累赘。说来说去,都是钱给闹得,要是没有这60万,姐弟之间也不至于反目成仇。
儿女的态度让吴奶奶明白,这钱不管怎么分,都不能使他们称心如意,皆大欢喜。即便女儿退出,钱都给儿子,根据儿媳的品行,恐怕失去牵制,她更会肆无忌惮。
这般晚景凄凉,是吴奶奶无论如何不曾预料到的。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她决定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花钱住养老院,既然同样是花钱养老,何不让自己过得舒坦有尊严?
至于将来,吴奶奶不想考虑那么远,走一步算一步,倘若儿女还不能反省错误,她保不准会把花不完的钱捐了,一切就看事情发展吧!
05
年纪越大,很多事情越看得开,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老人在为养老留退路,因为在利益面前,人性不堪一击,他们不敢拿亲情冒险,即使那是他们含辛茹苦养育大的子女。
生活中,在父母健在时,就惦记他们养老金的大有人在。一些兄弟姐妹,为了谁为父母付出多,谁付出少斤斤计较,彼此互相攀比勾心斗角,这着实是做父母的悲哀,倘若当初只生一个孩子,是不是就没有这种烦恼了?
总之,父母养育子女是尽心尽力,可轮到子女反哺父母时,孝顺却大打折扣。我们对自己一掷千金,几十块钱一斤的进口车厘子成箱购买,上千块钱一瓶的高档化妆品抹在脸上,名牌服饰常穿在身,可有多少人舍得对父母出手阔绰?
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不该附加任何交换条件,而大多数父母其实特别自觉,压根不会给儿女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我们哪怕回报他们十分之一的养育之恩,也足以令父母欣慰。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