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网上一则“39岁网络程序员入住养老院”引发热议,而事件的主角古先生也因此成为了“养老院最年轻入住者”。
每天早六晚九,和老人们一起追剧发呆、摆龙门阵,提前过上老人生活的他一时间也引无数年轻人羡慕。
要知道财务自由、退休养老,那可是当代年轻人的终极梦想。
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古先生父母离世,而自己一直单身独居。
一年前,他在家中不慎踩滑摔倒,无法动弹,更不用说起身开门。是先赶到的120工作人员联系了119, 最终以破门而入的方式,才将古先生救出送到了医院。
经医院确诊他患得是膝关节滑膜炎,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为此,他辞掉工作,告别了996,专心在医院养病,并请了一名护工照料自己。
当他恢复到能自主行走,可是问题又来了——
医院又不能常住。回家吧,家中无人,万一再次摔倒怎么办?去亲戚家吧,又担心给人添麻烦。
左右为难之时,姨妈建议,可以入住好一点的养老院调养至康复。尽管内心非常抗拒,但最终,古先生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到养老院去,当一名最年轻的“老人”。
由于生活惬意且饮食丰盛,三个多月的时间,古先生胖了一圈,刚入住时连房门都不愿出,人也慢慢开朗起来。
然而他终究不是老人,而是一个急需被照顾却缺乏人照顾的病人,提前养老也只是无奈之举。
毕竟每一个“不得已”的背后都是被迫在向现实妥协。
随着身体的好转,他迟早要重回社会,继续当一位打工人。
恰如古先生所言:“正常人谁会去养老院?”
所以你羡慕的可能只是一个错觉。
如今古先生的伤势基本康复,已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家休养。
而他一人独居的现实依旧未曾改变。
02
虽然这几天的热搜榜被郑爽霸占,但1月21日晚,一个“没人看的B站UP主”——“墨茶Official”被网友爆料去世的消息,还是冲上微博热搜。
墨茶是一位游戏up主,日常以更新自己打游戏的录播视频为主业,虽然粉丝不多,视频浏览量也不高,但这是他的饭碗,他只靠这份工作糊口维持生命。
梦想着成为网红,他的直播收看人数长期在两位数徘徊,却没想到,从无人关注到登上热搜是竟然是因为他的死亡。
这个身处大凉山的20岁年轻人死在了自己的出租屋,死亡时间无人知晓,据推断大概在本月初,却直到近日才被发现。
“墨茶Official”的空间动态自从2020年12月31日跨年夜开始,就再也没有更新过。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然而我还在病床上躺着,令人感叹。”
同样令人叹息的还有网络作家刘嘉俊。
因突发心脏病,在家中去世,年仅39岁。
因为一个人居住在上海的。
所以他的尸体,是在死亡后十天,才被警方发现的。
他的遭遇这不仅让人唏嘘。
说起刘嘉俊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认识。但如果你经常看起点中文网,一定对他的笔名不陌生——格子里的夜晚。
他曾经是很多人眼中的网文大神。
噩耗传来后,韩寒在微博上悼念这位老友,他写道:
至今不愿相信,愿你新去的世界,依然充满美好惊奇。
其实人们不愿相信这一噩耗的原因,大部分是觉得年纪轻轻的一个人,怎么就这么突然离开了。
如果有人能在身边及时发现,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然而一切没有如果,他们甚至在死后还孤独地呆在原地,无人知晓。
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
36岁黄鸿升洗澡时在走道滑倒后撞到头部,引发突发性心梗。第二天家人发现时早已气息全无。
30岁独居小伙倒地身亡,待人们发现时,他已死去多日。
36岁独居青年,猝死浴室多日无人知.......
而他们皆是独居在家,一个人解决饮食起居,一个人处理生活琐事,甚至一个人走向人生终点。
曾在央视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数字: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另有数据显示,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
人生充满变数,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还有多少独居者的心酸,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呢?
03
学者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给出这样的数据:
美国有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在瑞典、挪威、芬兰、丹麦,近45%的住户都为独居者;日本也有约30%的住户独自居住。到2050年,中国独居人口将增至1.33亿。
实际上,当“独居”变成一种社会常态,生活的脆弱性显然可见。而突发疾病则更是软肋。
曾看过这样一段视频:
一位姑娘独自来医院就诊、打印报告单。
然后拿着单子,一瘸一拐地离开了。
她也曾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此时却无人相助,背影充满了孤独与无助。
我一大学同学毕业后独自在大城市打拼,长期饮食不规律,有一次半夜,突然胃绞痛,她躺在床上,疼得全身打颤。突然一个很可怕的想法涌上心头——如果就这么死了,怕也没人知道。
父母离得远,不现实,想找人帮忙,把手机翻遍竟然也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后来她实在熬不住了,自己打了个120去急诊。
那一刻,她说她特别想哭,觉得自己太失败。
现实中,独居可以是一个人的狂欢,但却并不是每个独居者都享受一个人生活的这种状态,即便是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也会在遭遇意外考验时手足无措。
谁都不想与意外不期而至,但当风险来临时,未雨绸缪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丽丽是一个90后,在广州独居5年,自从在网上刷到独居死亡的微博后,她每天都会给家里人发消息、打电话,虽说只是简单的几句寒暄,但更重要的是向家里“报平安”。
她还会跟朋友打趣说,“如果哪天你给我发消息,我半天没回你,一定要去找找我,说不定我晕在家里了。”
还有一群年轻人在豆瓣上建了一个「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组员大多都是独居的年轻人。
而所谓“中老年”,更多是一种自嘲。
小组里有一个活动就是:独居的孤寡人士可以相互组队,每天晨起睡前电话沟通,确认健康情况。如果发生不适或死亡事件,对方会帮你联系紧急联系人及时送医。
独居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的生命里,或许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独居状态。
但在我们心底还是渴望能有一段亲密关系,希望身边有一个人陪着你。
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在某个清晨或深夜,我杳无音信了。就麻烦你,将我的死讯告诉家人。”
其实我们并不拒绝陪伴,毕竟每一个人都不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不然,这个世界就太冷了!
04
生活不易,独居更不易。
当然独居只是生活的一种选择或者是一段经历。
没有人想一辈子都处于独居状态,孤独终老,死后无人知晓。
虽偶感孤独,但庆幸自由。
而人这一生其实享受独居的时间并不多,有的人喜欢这种一个人的狂欢,但有的人也会在深夜感叹“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不管是无奈选择,还是主动追寻,日子都要过下去。
虽为7700万分之一,既然选择了独居,那就好好和自己相处,照顾好自己。
只有学会和自己相处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生活的含义。
而生活也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同时也要给自己留好后路。
毕竟独居之难,并不在能够独居之时,而在无法独居之后。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附:一段独居的“过来人”分享的独居经验送给大家:
其中特别强调了心理和情绪健康的重要性。
1、合理的饮食:可以避免内分泌失调。很多独居者喜欢狂点外卖、暴饮暴食,随后又陷入身材焦虑,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2、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让人变得快乐起来,如果你感到孤独和无助,就多出出汗吧,这样就不会让自己乱想了。3、主动的社交:可以帮你探索更多可能。虽说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但如果可以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或者兴趣爱好相同的群体,不妨参与其中,多认识一下可以共事的朋友,这样也会让自己放松。
共勉。
文:家庭杂志新媒体特约作者 紫苏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