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老人往往是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劳动能力比起青年人和中年人来说是急剧减少的,除此之外,随着劳动能力减少后带来的一系列的反应,即收入的减少。如果国家不对这种现象进行监管和调控的话,将会造成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是社会幸福程度下降的一个表现,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水平,所以需要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于此。养老金的发放,便是国家对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的一个方式,有了养老金的最低收入保障,可以促使老年人得到一个较为平均的养老保障,并且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子女养老负担。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一举数得的有力举措,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养老金发放模式,来调整老年的生活水平。我国的养老金种类,主要依据就职单位的不同,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两种养老金在缴费方式以及退休后养老金发放标准上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最基础的便是养老金待遇上的区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是公务员退休前的职务工资和职级工资,而就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则是依据社会平均工资按照一定比例换算发放的。这也导致就现有状态来说,养老金待遇差距化显著,普通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较大差距。
除养老金发放的差距化问题外,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便是养老金缺口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养老金的储备规模,不能自如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对养老金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第一支养老金储备规模只有10.1万亿元,占到我国GDP总额的11.4%,虽然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规模,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些数字对于庞大的老龄人群来说是杯水车薪。
不仅如此,我国养老金占GDP的总额也是不足以灵活应对现有的老龄化人口的,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占比已经达到50.7%,可想而知我国距离这些国家的养老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来说,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央财政部已经划归1.68万亿的专项资金,用于扩大养老金的储备规模。
而自2004年开始,我国也已经连续十四年上调养老金的发放比率,这对于退休人员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好消息。这也显示着,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国家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由于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又是全社会人民幸福生活指数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不断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那么除了固定的养老金发放之外,还有什么是我们需要做好准备,才能使自己的养老金得到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呢?
这便是过渡性养老金,需要我们在退休时,拿出自己在正式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前的工作证明,证明自己曾经在制度实行前便已经参加工作。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多缴多得的原则,所以缴费年限越长对于养老保险金来说是越丰厚的。
且由于一个制度的实行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之前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我国有对于制度实行前的人群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在制度实行前的参加工作的人员可以视同缴费年限,从而使自己的养老金上多一笔钱。
有人计算过,过渡性养老金大约是720元每月,如果有人事档案的要尽快在退休之前向单位提供,不然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到单位养老金的发放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