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关于一则单身老人报警700次民警轮番陪聊入睡引发的社会养老思考
2021-04-26 13:33  浏览:560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山西轩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韩飞


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年化的社会,如何养老,如何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建立一套社会现代化的养老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南京一单身老太,终身未嫁,已经年近70的她没有老伴,没有子女,朋友也没有几个,一直是一个人生活。无论遇见什么琐碎小事,老太都会打电话报警,据当地民警统计,三年来,老太报警次数多达700多次,有时候她会一个接着一个的打,非要民警们陪她聊到她睡着为止。并且电话里老太只顾自己说,不许别人说话。老人年纪大了,只身一人肯定会孤单,想来打电话报警聊天应该是她唯一的倾诉方式了。


首先这则新闻的播出,对于民警在自身职责之外的工作点赞,感受到了民警人性化工作的一面,但是,这件事情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却折射出来老年人养老保障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闻中所说的这位老人的心理空虚寂寞。这样的人性需求又不能很好得到来自社会和政府提供的公共养老服务产品优质服务保障,社会养老服务范围又无法涉及老人这样的需要,所以,遇到孤独一些人之常情的事情,老人只能求助报警电话,有困难找民警,和民警聊起了家常,熟不知,警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用上,而且客观上挤占了警用电话资源,浪费了本该用到关键地方的警用资源。但是这不是这位老人的错误,也不是这位老人的初衷,她只是想要一个温暖问候而已,她代表了身后一大群步入老年人的养老之困。


在进入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大量老人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然而,我国也进入了城镇化发展高峰期,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的劳动人口进行流动,促成了留守儿童及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也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存在家庭、社会对老年人关爱的不足。


我国的社会传统就有养儿防老这一观念,我国的养老模式一直就有家庭赡养为主的传统。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国家庭老年人主要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以及打破户籍管理的劳动力大量流动,中国一直以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经历着巨大考验,大量依托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自身物质、精神安抚层面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家庭亲人的帮助和满足,极易引发家庭矛盾和纠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制度并不十分健全,结合传统的养老观念,政府和社会组织不能及时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产品,社会养老结构中也长期缺乏大量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在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层面上,我国一些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及相关法规、条例缺少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规范。甚至存在以养老服务为幌子诈骗老年人钱财,侵害老年人合法权利的现象。


所以,我国应该在立法层面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弘扬以人为本养老保障机制。开展以社区和农村委员会为基本养老单位,对社区老年人提供多种养老服务产品,增加心理抚慰、医疗、社会生活保障等针对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措施。


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养老保障服务为主,社会组织、企业提供低价有偿服务为辅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老年人保障实施方案,增加财政预算,组建高效团队、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养老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我国社会养老事业。为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加大力度培训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政府为其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提高养老专业人员待遇。


政府投资与民间资本,尝试开展专项养老基本场所PPP建设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提高社会资本使用效率,增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改善社会养老的环境。


正确引导企业开展养老有偿服务,及时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养老资金使用情况,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我国养老体制需要不断地完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构建成养老型和谐社会。


撰稿 山西轩明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飞




发布人:344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