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无论多么体面的人,都无法逃脱死亡的桎梏”,在世界的齿轮之上,我们只不过是最为无力的生物而已,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在我国,对于死亡,人们还是心存敬畏的,毕竟死亡就代表着一个人从这个世界真正意义上的离开,他所拥有的所有人际关系都将变为无效,包括他的亲人、爱人、以及朋友。死亡往往真正敲击的,除了逝者,还有逝者的家庭,他们处在至亲的地位上,是以受到的多方面的影响就越大。
而这一切在“失独家庭”中,体现地最为淋漓透彻。失去了唯一子女的一个家庭,又将何去何从?可能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是整个家庭得以维持的支柱,许多失独家庭在失去唯一的孩子之后可能都难以再继续维持。
潘妙良夫妇便是这其中一个十分令人心疼的例子,在失去独子之后,一步从天伦之乐的生活坠入无尽的深渊。
失去独子,悲愤无比
当然潘妙良夫妇不是第一对“失独夫妇”,也不是最后一对,只是由于其身份以及媒体大众的问题,导致他们饱受大家的关注,其遭遇也着实令人心疼。
潘妙良此人,曾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后来随着年纪增长精力有限以及儿子即将成家的原因,潘教授选择了从教学生涯退出。儿子即将成家,儿媳妇也十分贴合老两口的心意,届时儿孙绕膝,岂不是天伦之乐,可怎奈何这等幸福就在飘渺间逝去了。
让两位老人突然恍如雷击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婚礼的筹备过程中,他们的儿子潘小宏却由于心脏病突发而离世,独子的意外死亡,对于老两口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一时间老两口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中,难以走出阴影。
而由于意外突发,他们的儿子潘小宏留给他们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妈,我心脏不舒服”,一条看似十分普通的短信,却是对老两口的永别,他们一时间难以承受如此打击,甚至就连儿子去世那天吃剩的馒头,老两口也选择了用保鲜膜仔细包好,将其置于家中的餐桌上,以此来抚慰自己悲痛的心,可见老两口内心该是有多悲痛,在唯一的儿子离世之后,他们的生活便好像失去了色彩。
潘小宏生前是一名医生,一度是潘妙良的骄傲,甚至潘小宏曾经还亲手为父亲治好了颈椎病,这一度成为潘妙良炫耀自己儿子的标准示例。在儿子的细心照料下,潘妙良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但却要眼睁睁看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失独而导致的悲剧
守着儿子所留下的一些物品的老两口,一时只能每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但在悲痛之外,还有更加实际的东西留在现实等待着他们。
在他们的儿子潘小宏离世之时,潘妙良夫妇已经八十多岁,本来两位老人的精力就有限,再加上爱子离世对两人的冲击,两位老人更加无法承受如此的打击,记忆力逐渐退化,逐渐力不从心的夫妇两人决定去养老院来度过这一辈子剩下的时光。
但悲剧却不仅如此,失去独子,无人照料的老两口在到达养老院之后却发现,养老院的入住手续要求是“子女签字担保”,且是入住养老院手续中强制要求的一条,而他们又能从哪获得一个可以让自己儿子为之担保签字的机会呢?
由于制度的僵硬化,他们只能步履蹒跚地再回到原来的冰冷的家中,再继续过着力不从心的生活,实在是令人心疼,但由于该福利院的盈利性质,在没有子女为其担保的情况下,无法保证盈利,是以才会有这一项硬性要求。
关于失独家庭的数据分析
对于同潘妙良夫妇一样的父母还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团体,随着时间的变迁,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变成了一个完全无法忽略的社会问题。
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数目庞大,来自于曾经国家于1982年颁布的“独生子女“政策,不同的时代会有着不同的社会问题,对于当时国家的很多方面的发展还没有什么起色的现状,由于人口的问题,国家就在逐渐地被抑制发展和进步,且在当时,人口增长率过高只会增加社会政府的负担,于是国家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数目。
颁布了新的政策之后,自然起了成效,但这也有着极大的弊端,这在当时实在是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的,但它的“副作用”在今时便十分地显而易见了。
当时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当时的一代人的家庭结构统一地归于“独生子女家庭”,哪怕迄今为止,独生子女家庭依旧是我国人口结构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实质上,这些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处于危险边缘的,根据201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有2.18亿的独生子女,根据平均生育年龄,以万分之四的年死亡率来看,即这些人会在25岁前离世的有1009万人,估算一下的话,我国的失独家庭可能会达到1500万户。
且在2007年我国制定了统一的“失独家庭”认定方法,即该夫妇于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年满49周岁,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现意外死亡,当然也可延伸为失去独生子女,不愿领养子女以及目前无存活子女。
如此看来,失独家庭的数目十分庞大,且情况不容客观,且这还只是按照大数据的概率来计算的,外加我们无法预知的一些突发意外,如同潘小宏这样的,那这个数目只会只增不减。
再者在失去独生子女之后,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十分不容乐观,根据大数据的调查分析,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收入低下,经济困难的问题,外加“失去孩子”对于这个家庭的打击,使一个家庭就更难以正常维系了,所以有很多失独家庭的凄惨从一开始的“失独”很可能会演变为整个家庭的瓦解。
入住福利院,有所依靠
对于潘妙良夫妇的问题,是一件在“失独家庭”群体中比较普遍的事情,是以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目前也依旧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上,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居民有关的,若是连居民的养老体系都保障不了,那么一个国家的进步又能体现在哪呢?
对于潘妙良夫妇而言,入住福利院,一方面是自己的老年生活可以有个基本保障,毕竟两位老人已经八十多岁,记忆力衰退,精力有限,又如何来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呢。
另一方面,由于“失独”对于这个家庭的打击颇深,是以进入福利院,而继续待在曾经跟儿子一起生活的地方,难免会触景生情,更使如何谈走出阴影呢?
在福利院里,至少他们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也能顺便转移一些注意力,也有助于两位老人化解心里的枷锁。毕竟我们该清楚的,逝者如斯,化为了虚无,但活着的总要好好活着。
潘妙良夫妇的遭遇有幸被大众传播,最终政府参与了这件事情,北京为此专门成立了为失独老人担保的基金会,以方便他们得以安定下来,这对可怜的失独夫妇,终于有了容身之处。
截至今日,不止北京,一些其他的地方也在不断尝试着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以为“失独家庭”带来来自这个国家、社会的温暖。
小结:
潘妙良夫妇的经历着实令人心疼,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不仅要承受“失子之痛”,在被养老院拒绝之后,还要默默承担各种生活琐事,在八十多岁的高龄,夫妇二人迎来了他们最难度过的几年,在他们压抑充满了无限回忆的房子里,在久久挥散不去的阴影中。
所幸这个社会一直是有魔力的,有着温暖存在的,在你感到绝望之时,你也可能会在某天感受到无尽的温暖,潘妙良夫妇在失去爱子的那段艰难阴暗的时光里,终于等到了得以带他们逐渐走出阴影的温暖,获得了庇护之所。
从他们的例子中,也足以让整个社会关注到“失独家庭”的群体,“失独”对于这其中无数的家庭来说都是令人悲痛的,谁也不想看到这般现象,可确实又无法避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尽可能地去完善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减少他们所遭受的伤害,愿温暖可以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