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一则“上海88岁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水果摊主”的新闻刷爆网络。我们在感慨好人有好报,亲戚太冷漠的同时,也隐隐感觉到背后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人老后,应该依靠谁来照顾?难道都指望水果摊主吗?
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将会出现更多像“上海老伯”这样的空巢老人。相关人口统计,到2030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将会达到2亿多,占老人总数的9成。空巢老人,何枝可依?
或许正应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宁向东的预测:国人老无可依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可怕危机。
一、老人、年轻人普遍感觉到养老焦虑
随着房价近些年的高涨,早上车的完成了中产飞跃,资产达到上百万,晚上车的彻底买不起,高房价已悄然完成了贫富分化。而房子背后代表的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成本,重压着买不起房的年轻人,结果就是年轻人无意愿生孩子,甚至连谈恋爱都是奢侈。据《央视财经》报道,中国单身人数已达2.4亿,三四线城市76%的单身都是月光族。
年轻人自己都养不活,更何谈愿意生孩子,反过来助长老龄化的加深。相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人口中位数达到43岁,而2015年,这一数据为37岁。可以说,我国正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
对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感到养老焦虑。据《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4320人的社会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群认为,有必要为将来的养老,现在就开始储蓄。而被问到“幸福晚年的依靠”时,86.2%的老人选择了“靠自己”和“靠伴侣”,仅有12%的老人选择了“社会养老”,而“养儿防老”模式也基本被否定。
有专家指出,老人对“社会养老”的不自信,根源在于国未富,民先老了。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的人均养老金待遇为162元,仅能满足每月主粮需求,靠养老金养老显然不现实。
二、养老、健康资源集中于城市,农村普遍不足
宁教授认为,造成现今养老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未富,民先老。虽然我国已是GDP第二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倾斜给老人的资源明显略少。以和养老密切相关的老年床位为例子,截止去年12月,全国养老机构共计20.2万个,能提供各类养老床位仅有700余万个,以我国1亿空巢老人来看,每一百人仅能提供7个床位。
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床位基本倾斜给了城市,由于农村老人大都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承担不起养老院高额费用,农村养老院模式基本被否定。而一线城市却出现一床难求现象,以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例,仅能提供1100个床位,而排队登记的老人超过一万。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上海,上海市静安区某民营养老院仅能提供167张床位,虽然每月收费5000元,但只对静安区户籍的老人开放,仍供不应求,一张床位要等待10年以上。
同样的资源倾斜也体现在“银发产业”上。我国营养保健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4500亿元,这类旨在提高老人健康寿命,延长无病生存时长的产业,因经济因素,天然分配给城市。以中信证券调查报告显示为例,多次走俏京东营养主战场的益寿延年品类派.络维,其背后主打物质mito线粒体激活物的市场规模已达267亿,年增速达36%。
据悉,mito作用于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上。线粒体,负责生产细胞所需要的90%的能量货币ATP(三磷酸腺苷),提高其活性,狭义上可调控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和细胞更新,从广义上延长机体无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和数量。但据2020年京东年度品类报告显示,派.络维mito增强物的大多数订单仍然流向一线城市,未能触达三西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区域分配失衡,受益人群偏金字塔上层,问题仍旧突出。
三、延迟退休引争议,未富先老是主因
在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的日本,应对老龄化危机的方式是延迟退休,目前已提倡至70岁退休,甚至是永不退休。但并没有出现社会群体反对,老人罢工的现象,反而在快乐工作。因为日本已发展为发达国家,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上占据上游位置,能给老人提供清闲、有社会地位的工作。无论老人、年轻人都较为富有。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日本全职工平均月薪达2万元,临时工的工资也有1万两千元。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除了体制内,我们能给老人提供的工作,大都是保安、门卫、保洁、等工资1000~2000元的工作,农村老人干脆找不到工作,苦守一分三亩地,看天吃饭。而热门岗位更倾向于年富力强的年轻人。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0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走在发展的道路上。空巢老人是社会的根,评价一个社会的幸福度与否,不在于最顶层的人有多富裕,而在于最底层的人是否有保证。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是关键,而如何分配资源,则考验着我们的良心和智慧。让老者有保障,让生者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