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宜延迟退休,这是我在深思熟虑后的个人看法。
我有几个具体的观点:
第一,现行退休政策符合民意,符合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
为生存拼命挤地铁的市民
第二,有人认为,在部分岗位,比如文教、医疗岗位,可以延迟到70岁或者75岁。但我认为,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尽管有工作经验,但依然应该用现行政策退休。并不是所有的文教、医疗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愿意延迟退休的,他们也需要休息。确实有突出才能,又不想退休的,可以自己提出申请,由工作单位用返聘专家的形式留用,但不应该占据正常的工作岗位的份额。
第三,延迟退休,不利于给年轻人创造工作机会。如果说年纪大的一部分专家需要工作岗位,其实年轻人更加需要工作岗位。他们的生活压力更大,更需要我们的关怀。何况,我在前面也说了,专家完全可以以返聘专家的形式留用,不耽误发挥余热。
在化工企业上班的工作人员第四,至于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绝大多数的人退休后,退休金领取的并不是很多。还有很多人每月退休金在1000元左右。在很多的二三线城市,很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也不过是2000~3000元。这么一点儿钱,只能勉强温饱,有什么缺口?
主要的矛盾在于,那所谓的“缺口”,其实是一部分人的退休金过多导致。某些非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在退休之后,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与在职时基本上相差无几,普遍是其他退休人员的3倍左右。如果普通企业人员退休金为2500元,他们就至少得有7000元以上。这样超待遇的退休人群为数众多,可能多达上亿人。是他们挤占了很大一部分养老资源。如果实现统筹,消灭这种极端的不平衡,就可以立即解决所谓的养老金“缺口”问题。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养老金“缺口”问题。
企业才是给社会、国家创造财富的主力军,非企业单位的本质是为企业服务。创造财富的人本应该更加享受优厚待遇,而不是非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大国工匠”,要实现产业升级,如果劳动者在职的时候比坐办公室的人待遇差几倍,退休后还要忍受养老金的两极分化,谁还愿意真正的付出?
“大国工匠”第五,对于企业人员,在生产一线的,不宜延迟退休年龄。据了解,很多企业劳动强度大,很多岗位需要长期值夜班,颈椎病、高血压、尘肺、哮喘等职业病是普遍现象。在一些化工企业和交通企业,很多职工过早的衰老,50岁就像外面60多岁一样。这就是劳动强度高造成的。如果延迟退休,就不能更加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第六,对于机关人员,也不宜延迟退休,应该保持现状,以现行的男65岁,女55岁为准。因为他们延迟退休的话,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机关人员劳动强度少,假设延迟退休确实可以多干几年不吃劲,但是这种行为属于变相的多占用资源。一线劳动者汗流浃背地干活,机关人员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已经属于多占用资源,这还算分工的需要。但现在他们还要延迟退休,就是利用职务便利和工作环境的优越性,将多占用资源的行为继续扩大,且没有正当理由。这种扩大两极分化的操作,与公正、和谐是冲突的。
值夜班的铁路企业工作人员第七,应该打破退休和离休的身份界限。在职时,岗位级别高,可以多缴纳养老金,退休的时候多拿一点,但不宜两极分化。有些待遇,在职的时候可以享受,但退养之后,不宜继续享受。
第八,对于农民,也应该普遍享受退休待遇。
朋友们,你们对延迟退休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表达你们的真实想法。
作者:怀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