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70岁的老李和他68岁的老伴,退休前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生下的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考上北大,之后继续深造,取得了高学历,现定居北京。孩子如此有出息,作为父母来说,已经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们的结局,并不圆满。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他们老两口只能在老家过着孤独的空巢生活。一开始,儿女不在身边,老两口生活还挺逍遥自在的,还经常出门旅游,但岁月不饶人,他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平时稳定得很好的高血压、心脏病,也开始毫无征兆地爆发,有一次发病幸亏邻居及时发现送去医院才得救。疾病让老两口对空巢生活敲响了警钟。他们也想要去北京和儿子一起住,但是儿媳有意无意地暗示,北京150平方米的房子,再多住进去两个人,生活水平就在小康线以下了。老两口明白话里的意思,也理解儿子幸福家庭维持的不易,就没去。
后来,老两口请过几次保姆,但是服务水平与预期落差太大,只能放弃。最后,老两口无奈之下选择了养老院。养老院是有组织有管理的机构,最起码可以避免“突发疾病无人发现”“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称王称霸”的尴尬,就搬进养老院住了......
上面的这段故事,是“生活时代周刊”采访了一对儿女读名校、特别有出息的空巢老人,记录下来的故事,让人深刻地领略到被忽略陪伴的老人,对儿女陪伴的渴望,还有晚年承受身体衰老的无助。
儿女有出息,父母依然逃不过住养老院的命运
想想挺让人无奈的。父母年轻时,应该都想象过把子女教育成才,老了以后,子女生活幸福、富足,自己也能搬过去和他们一起住,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养老不用发愁。然而,现实情况可能是,子女有出息,父母也逃不过住养老院的命运。
出现这种结局,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心疼儿女,儿女生活得再好,自己都不愿意成为拖累儿女的“一根稻草”,所以即便将要走向生命的尽头,还是违心地和儿女保持相对的独立;另一方面是,儿女对父母缺乏关怀,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脆弱,也没有明确地父母表示,自己愿意成为他们的依靠,就像小的时候,父母是他们的依靠一样。家有高学历、有出息的子女,父母还是过上了孤独的晚年生活,令人惋惜。
尽早向父母尽孝,才能少给自己留遗憾
李老夫妇的真实经历,让人感觉可悲又现实。但同样可以给我们启示:父母不要指望儿女有出息,就能成为自己的依靠,要早点为自己盘算后路;儿女也不要把年迈的父母想像得过于强健,迟迟不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
有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生父母和子女之间,该是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希望所有子女都能珍惜、爱护年迈的父母,让他们少遭受一些痛苦,也让自己以后少一些遗憾。
【话题讨论:你老了以后,找儿女养老,还是住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