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子冒名进黄埔,师生情缘起广州城1904年冬天的湘西石门县,一户农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五个孩子,父亲郑定琼给这个孩子起名郑洞国。
数十年以后,这个孩子成长为著名的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勋。
上个世纪初出生的郑洞国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在启蒙教育的时候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制教育,学习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这样的早期教育内容虽然程式化得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但是也给幼年郑洞国培养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情操。
时间来到1919年,年满14周岁的郑洞国转入石门中学附属小学,开始接受西方传入的现代教育。
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新式教育,刚开始入学的郑洞国在学习上显得非常吃力,但是勤奋努力的郑洞国并没有落后太久,反而凭借自身不断地努力最终跻身学业前茅。1919年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这年春末,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北平爆发。
这场以青年到工人阶级伟大革命运动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革命的风暴以北平为中心迅速席卷到上海,并且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偏僻的石门县城,以郑洞国为首的学生青年听闻“五四运动”的风起,纷纷走上街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抵制日本货品。
这场运动给青年时期的郑洞国注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理论指导,是时的郑洞国就有了从军报国的志向。
1921年湖南督军赵恒惕兴办湖南陆军讲武堂,郑洞国被录取,谁料时局多变,湖南督军赵恒惕在军阀混战中败下阵来,讲武堂停办,郑洞国只得作罢。
两年后,郑洞国再次赴长沙考入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在此学习期间郑洞国以优秀的成绩和出众的人品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赏识。
如此人生轨迹下的郑洞国本该顺利毕业,在商业领域上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是深耕在内心的从军救国的种子就待一个机会破土发芽。
1924年初,在湖南的郑洞国听闻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兴办军官学校,心中波澜又起,迅速联系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撵转多处耗时两月有余到达广州。
初到广州的郑国栋豪情万丈,仿佛看到了自己学成毕业,驰骋疆场的样子。
但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在先到广州的同乡那得知,军校的报名时间已经截止,郑洞国如晴空霹雳,着急得团团转。
这时,在场的同乡黄鳌建议郑洞国顶替他的名字去考试,原来黄鳌到广州时担心一次考不上上,便报了两次名,结果第一次考就被录取,剩下一个名额刚好让郑洞国顶替。
闻言,郑洞国沉思良久,便觉机不可失,遂决定冒名黄鳌去考试。
数日之后,黄埔军校放榜,郑洞国冒名的“黄鳌”如愿以偿,此时的郑洞国还不知道这所黄埔军校是彪炳中国近代史史册的,将星云集的军校,只是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入学,有了从军报国的机会而开心不已。
巧合的是,“真假黄鳌”都被分到了黄埔一期第二队,每日点名时都有两名“黄鳌”应声答道。
郑洞国因为此事惴惴不安,最终决定向队长承认自己冒名考试的事情,幸运的是黄埔军校并未追究,只是让郑洞国将名字改回原名。
是时,周恩来总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学校很受爱戴。
多年之后郑洞国在向自己的后人讲述自己的黄埔经历的时候还是忘不了周恩来总理在课上铿锵有力的声音,英俊潇洒的身姿。
在当时就对周总理十分敬重。
这段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就在广州城的黄埔军校中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黄鳌在入学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埔一期毕业后留校担任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总理的秘书,负责整理周恩来的各种文件并协助部队的政治训练。
后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到湖南,1928年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在石门的一场突围战中壮烈牺牲。
而“真黄鳌”牺牲的石门县恰好是“假黄鳌”郑国洞的老家;1950年劝“假黄鳌”继续为人民服务的周总理恰好是“真黄鳌”的老上级,历史巧合如此,怎能不让人唏嘘。
出生死将军转战南北,信仰异师生分道扬镳郑洞国在黄埔第一期提前毕业后,参与了镇压广州商团的武装暴乱。
数月后,陈炯明部发生武装叛乱,第二次东征战役随即突然爆发,当时的郑洞国身在湖南省亲,闻听战事便立即起身,星夜赶赴广州,唯恐错过战斗。
谁知战斗进展神速,战局变换很快,部队一直在战斗中,郑洞国找不到归队的机会。
直到陈炯明部被击溃,东征军集中的时候,郑洞国才赶到司令部驻地汕头。
时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归队的郑洞国,并委任其任潮州野战医院党代表。
闻言终于归队的郑洞国却高兴不起来。
在郑国栋看来他之所以星夜兼程的赶赴战场,是要亲自带兵冲杀,而不是在野战医院做一个所谓的“党代表”。
本来就已经错过很多战斗的郑洞国显得有些落寞。
周恩来当然看得出来,随即道:“医院的工作也很重要嘛,那里需要你。
你先去工作一个时期,以后我再设法替换你。
”郑洞国纵有千般不情愿,在听到周恩来的这番话后,还是赶赴野战医院工作。
不久以后,在野战医院的伤病员陆陆续续的出院归队,看着日渐冷清的医院郑洞国再一次坐不住了,亲自跑到汕头的东征军司令部要求参加到战斗序列中,这次周恩来没有再拒绝郑洞国,并且还亲自举荐郑洞国为国民革命军一军的一名营长。
至此,郑周两位的师生情谊愈加深厚。
郑洞国没有辜负周恩来的举荐,在东征军淡水城一战中,敌人依靠淡水城城墙坚固的优势,负隅顽抗。
东征军久攻不下之际,决定组建“敢死队”,年方热血的郑洞国带头报名,不畏生死,奋勇冲杀最终取得这一战的胜利。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国民革命进行到关键时刻,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也宣告失败。
后,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蒋介石政府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而郑洞国出于思想的局限性,站在了历史的对立,做了与自己革命初心相悖的决定,走了向了错误的政治路线。
至此,这对在学习和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的师生,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政治对立。
时间来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兵谏蒋介石,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从中斡旋,迫使蒋介石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郑洞国将军在抗日战争中高度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自战争开始,率部参加了保定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在战斗中郑洞国将军率部英勇杀敌,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立下赫赫功勋。
1938年,由于国民党党内斗争,郑洞国辞军。
后为民族大义考虑出人第五军荣誉一师师长,后又率部血战昆仑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奇袭沙市,歼灭大批日军,沉重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1943年初,奉命至印度担任驻印新一军军长,在日后盟军反攻缅甸的作战中郑洞国率部力战,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盟军输入中国的物资不在单单依靠“驼峰航线”,有力的支援了国内抗战的同时也极大地支援了盟军在东南亚的战斗。
为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立下了不世之功。
回国后的郑洞国备受社会各界尊重,被国民党高层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不仅如此,郑洞国还亲自参与了冈村宁次向中国递交无条件投降书的受降仪式,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里程碑式的历史节点,郑洞国年少时从军卫国的夙愿终于得到了完成。
失民心长春城陷绝境,诲人急周总理亲发报抗战胜利之后,民族外部矛盾得以解决,但是在国内国共双方因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经过战火的洗礼,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成长,早已经不是那只一直被围剿的红军,而是可以左右中国走向的强大的武装力量。
是时,蒋介石政府一面畏惧舆论压力,担心背上制造内战的罪名,另一面国民党军队主力主要分布在西南边陲,不利于短时间进行部署抢占内战的有利战略方位,所以先行缓兵之计,力邀毛主席赴重庆开展建国谈判。
我党岂能看不出蒋介石政府的狼子野心,但是本着争取任何一丝和平机会的原则,毛主席亲赴重庆谈判,被社会各界称之“弥天大勇”,蒋介石政府一面谈判,另一面借美国之便将自己的部队部署到全国各地,使得社会各界极力促成签订的《双十协定》成了“一纸空谈”。
为了更好的准备内战蒋介石将郑洞国调任东北,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接替病重的杜垏明代行司令长官之职。
随后国民党对我解放区开展全面进攻,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到任后的郑洞国随即指挥在东北在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沿铁路节节推进,很快占领了我解放区控制的鞍山、辽阳、抚顺等重要城市,随后进军长春和解放军沿松花江对峙。
看似势如破竹的攻势遭到了我军的猛烈反击,实际收效甚微。
又值国民党内部人员调动,陈诚来到东北接管军政大权,郑洞国被架空。
解放军军乘机反击,歼灭了敌大量有生力量。
至此,在东北的敌我态势彻底扭转,蒋介石政府再次临阵换帅,卫立煌空降东北,全权指挥东北国民党军队。
我军乘机解放辽阳,抚顺等地。
此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仅剩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中心城市以及周围的卫星城市。
卫立煌蒋介石再次拒绝了郑洞国放弃长春,扼守沈阳-锦州一线的提议。
还责令郑洞国负责长春以及吉林省的防务。
这时候,和郑洞国二十余年未有交际的周恩来总理给在长春城的郑洞国发了一封电报,大意是:曾泽生将军已经起义了,锦州、济南也已经得到解放,全国的胜利必然属于我们解放军,洞国啊,你现在已经是绝境了!你应该想想当初参加黄埔军校的革命初衷啊,你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蒋介石政府,赞同土地革命,带着你的兄弟起义吧,如果你能做到,我敢保证解放军一定依照共产党的宽大政策,既往不咎!时间紧迫,念在旧时的情谊给你这封电报,希望你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周恩来,十月十八号。
由于当时长春城内的情况紧急,郑洞国当时并没有看到这封电报。
并下定决心为“党国”现身。
但是国民党的普通士兵则不这么想,国民党发起内战已然失去了军心,民心。
10月19号长春守军郑洞国部新七军放下武器,21日,郑洞国也在部下的力劝下放下了武器,选择起义。
至此,长春这座美丽的城市解放,且没有遭受到战火摧残。
将军欲种地养老,总理劝为人民服务时间来到1950年,在东北的郑洞国患病,自长春到上海求医,途经北京。
是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身为总理的周恩来日理万机,每天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但是听闻郑洞国在北京,仍然挤出时间亲自在家中设家宴接待,对于周总理的宴请,郑洞国感到十分惊讶,总理本就国事繁重,还没有忘记他这个“起义”的学生。
和周总理久别重逢之际,总理紧紧地握住了郑洞国的手说:“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很难得有这个机会啊。
”郑洞国看着周总理热情有神的双目,模糊间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广州城里,教室桌前,一时间百感交集,沉吟许久说不出话来。
席间,郑洞国愧疚地说“老师,几十年了,我忘了您的教诲啊。
长春解放前,您还写信给我,我感谢共产党的宽大政策!”周总理摆了摆手,示意往事不要再提起,就此作罢。
然后周总理关心地问了郑洞国的身体和家庭状况,郑洞国一一作答。
当问起郑洞国今后的打算的时候,郑洞国唏嘘地说:“我别无所长,年纪也大了,打算回湘西老家种地养老。
”总理谈到,:你是起义将领,怎能种地?我这个做老师的还没有说老,你倒是说起来了,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很多人才,你才不过50岁,应该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什么。
郑洞国点头称是,总理接着谈到:先养好身体,随时回来,国家有很多地方需要你!这段师生情谊经过几十年的信仰冲突,意识形态不同的冲突,最终还是以返璞归真的形式再现在了两人之间。
次年春节前夕,总理在政务院宴请了再次来到北京的郑洞国,郑洞国在这段时间里亲眼目睹了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万象更新,表示愿意为国家建设出力。
随后郑洞国参加了水利部的工作。
第一次全国人大上,经毛主席提议,郑洞国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坚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76年,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来,举国悲痛。
郑洞国更是几度情绪难以自持,悲从中来,落下了眼泪。
郑洞国将周总理视作一生的老师和长辈,他们青年时相识,都是满腔豪情,心怀家国。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段师生情谊却是历久弥坚。
周总理的去世在情感上给了郑洞国巨大的打击,很长时间都未能走出来。
1991年,郑洞国将军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郑将军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为新中国的建设劳心费力。
郑将军去后,台湾和大陆一同追掉,是唯二享此殊荣的将军。
感谢郑洞国将军为人民立下的功劳和对祖国建设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