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黄叶飘飘。
落叶归根,是最朴素的自然规律。
早年,赵本山曾主演过一部叫作《落叶归根》的电影,讲述了农民工老赵为让死去的工友老刘落叶归根,一路上历尽艰难将老刘尸体运回老家的故事。
虽然只是打工结识的朋友,但在老赵的信念里,把老刘运回故乡安葬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也是自己最对得起良心的善举。
还有神秘的湘西赶尸习俗,就是为了把客死异乡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
生于斯,葬于斯,何需远行千里,就算是老宅、老屋、老院,也是许多人终老之时最期望的归宿。
小时候,我有个三老奶奶,爷爷叫她婶子。
三老奶奶没有儿子,由嫁到附近村子的女儿养老。
一天夜里,有人送信过来,说是三老奶奶快不行了,要求回自己住过的老宅子里。
家里人用平板车把三老奶奶连夜拉了回来,进了曾经住过的老宅,三老奶奶终于咽了最后一口气。
大人们都说,这口气一直留着呢。
这种执念,逝者存之,生者守之。
头段时间,有朋友打电话,说单位领导的父亲在北京肿瘤医院去世了,想把遗体拉回老家,可医院要两万块钱费用,他们感觉贵,问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这方面的事确实不懂,找医院的同学打听了一下,原来遗体必须就地火化,不让跨县运输,如果在高速上被查出来会很麻烦。
咱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告诉他们,死者为大,如果医院确实能够帮着运回老家,就别在乎这些钱了。
农村习俗中,如果患病不治,一般也不想死在医院,而是把最后时光留在自己家里。
就算火化变成骨灰,也要治一口棺材,埋一座坟茔,重回这片土地。
这是几千来形成的风俗,不可轻易更改,也没必要硬去改变。
很多人讲,如果实行土葬会占太多土地,实际这个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
小时候,村子里修路、盖房,经常会挖出一些无名坟墓,连朽骨都没有留下来,更别谈找什么后人了。
这些坟墓要么石砌而成,要么木质棺材,坟头堆土不存,丝毫不影响农业生产。
反倒是现在搞的那些所谓公墓,以钢筋水泥为材料,成为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和污染。
若干年后,当子孙后代远走他乡,只剩下无人祭扫的孤坟,经风历雨后化尘为泥,与大地融为一体。
我想,这才是普通人最终极的归宿。
辛亥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思乡心切。
可是,浅浅的海峡,却成了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陕西三原,那是于右任老人的故乡,是他想最终归葬的地方。
他写下了刻骨铭心的《望故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多少雄才,多少奇智,最终凝聚成这首千古绝唱。
生不能骨肉团聚,死不能安息故土,道不尽的遗憾和无奈。
落叶归根,人一定要回家。
我们这代人,是背叛故乡,远离故乡的一代人。
故园不再,乡间已改。
当城市舞台灯熄火灭,真不知道还能否找到归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