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它坐落于山东威海乳山市西部的马石山山脚下。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世代走的是山路,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5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清晨当皑皑白雪刚开始融化,爷爷就带着父亲在村东头的那片山坡上开始忙活了。他们说那片山坡光照好,土质也好,适合种果树,荒芜着可惜。于是整个冬天,他们就在那片乱草坡上一镢一镢地刨土、一锨一锨地挖坑、一筐一筐地捡石子……爷爷满怀期待地说,等山坡开垦好了,栽上桃树苗,过不了几年,全家的生活都会慢慢地好起来。
在爷爷和父亲的辛苦劳作下,第二年初春,那一大片的荒山坡就被开垦成了层层肥沃的梯田。父亲走了很远的山路,买来桃树苗栽了上去。望着满山坡的桃树苗儿,全家人都盼着它们快快地长大、开花、结果。
爷爷没上过学,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父亲也只读了不足两年的书。父亲常对我说,种果树光下蛮力气、不懂技术是不行的,没有文化是行不通的,让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父亲把我送进了学校,村里所有适龄的孩子也都被送进了学校读书。在父辈的思想里,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20世纪70年代,小山村还不通车。果园里的桃子、杏、梨成熟了,父亲就起早贪黑用小车推到20多公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每天早出晚归,肩挑、背扛、手推,全靠人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山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出蓬勃生机。家家户户干劲足、收成好。村里通了电、修了路、安装了电话、通上了自来水。我们这一批批走出山乡的年轻人,也将外面的创新技术、科学知识带回了家乡,帮助小山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山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引导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桃园梦想”得到绚丽绽放。鲜果采摘、果品加工、乡村游宿、电商销售,有效带动了村集体产业项目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壮大。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下,在驻村干部和父亲等老一辈果农的带动下,现在小山村的产业越做越大。村里的瓜果梨桃等绿色农产品搭乘物流的直通车走出了大山,城里的人们争先恐后来到小山村,走进山坡上的葡萄、樱桃、苹果、桃子、香梨、大枣采摘园,体验着收获的乐趣。小山村,犹如一幅打开的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乡亲们由衷地感慨:做梦也想不到小山村成了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城市的公交车开到了小山村里,农村人也能享受养老医疗服务……近些年,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始终记得爷爷的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让我们走上富裕路,过上好日子,感恩党,我们要永远跟党走。”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勤劳智慧的家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小山村的“桃园梦想”之路会越走越宽,乡亲们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作者:山东威海乳山市审计局 宫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