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力量、个人各显其能
多管齐下应对独居危机
本报记者 徐小翔
前两天,杭州市钱塘区义蓬街道头蓬社区主任陈秋平如往常一样来到83岁独居老人张素珍家中,刚推门进去就看到老人表情痛苦地在揉脚。“阿婆怎么了?”陈秋平急切询问。原来,老人刚刚不小心摔倒,扭伤了脚踝,肿起一片。陈秋平立即送老人去医院做检查,确认老人没骨折后,将其送到附近的养老机构住几天。张素珍的幸运藏在陈秋平的微信步数中,几乎每天,陈秋平都要到老街上走一圈,探访、巡视独居老人。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为独居老人“解困”
事实上,为破解独居老人养老难题,在探索独居探访慰问制度,防范和及时发现意外风险方面,我省许多地区都已有了积极探索和成熟做法。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各街道、社区,密切关注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并较早出台一些指导意见。
2019年11月1日发布的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要求构建“智慧救助”体系,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具体来说,要探索困难群众探访慰问制度。探索建立以困难家庭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高龄、空巢、独居、孤寡老年人,困境、孤残儿童等为重点的定期探访慰问制度,积极防范和及时发现意外风险,着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到2022年,全面建立社区探访制度,重点对象月探访率达到100%。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访慰问服务。
此外,在上个月发布的《浙江省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养老服务提升“五大行动”,其中家庭照护支持行动一项中,鼓励家庭承担养老基础性功能,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80周岁以上老年人户口可随迁子女户口所在地。鼓励成年子女陪护老年父母,探索子女照料住院父母的陪护假制度。对需要长期照护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喘息服务”,对家庭照护者(配偶、子女、亲属、邻里、保姆等)进行免费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条件下,老年人对居家照料、巡视探访、上门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大。专家认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单靠政府是不够的,政府还应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充分利用低龄老年人等各类人群的闲置时间、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
杭州松木场社区成立邻里助老团,包干楼道,定期走访独居老人家庭。社区网格员联合志愿者在冬夏两季开展“敲门行动”,排查家电隐患,按需送菜或代配药物。2019年起,嘉善县利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涉老部门数据互融互通,精准定位、分析全县独居老年人实际养老服务需求,重点为独居老年群体配备紧急呼叫器、智能电子围栏、智能烟感、智能门磁等物联网设备,所有数据均实时推送至智慧养老平台。“目前来看,紧急呼叫和智能烟感是利用率比较高的。”该县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管齐下应对独居“增长期”
从去年起,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开始进入老年阶段,“60后”一代将迅速崛起成为老年人口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老人经历了低生育时期,子女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其中独居老人的比例将明显增加。
杭州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张晶祥表示,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即“四二一”家庭模式,导致子女无暇同时照顾双方父母,是独居老人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高燕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劳动力流动性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和国人观念的变化,导致异地工作、异地婚姻的情况增加,子女工作居住地远离父母,从而导致老人独居家中。
此外,从个人原因来看,老人或多或少都与子女有观念上、生活习惯上的相左,为了引起不必要的矛盾,部分老人希望自己过独立的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由。
“作为子女应当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做到养老责任中子女归位,异地居住子女可帮助老人转变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比如选择入住养老院。总体来说,构建独居老人支持网络,需要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协同努力。” 浙江工商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高燕表示。
高燕认为,对政府而言,可以引导探索针对独居老人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承接运作,社工专业服务,义工积极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晚年生活,呼吁子女归位,营造尊重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氛围。而面对即将加速增长的退休人口,国家也应尽快推出延迟退休可行方案,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空前压力,顺应老龄化的时代背景。
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重点,创新发展智慧养老,进一步完善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独居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对独居空巢老人心理需求的关注,完善关怀探视制度,倡导积极老龄化,引导老人参与集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本文来源: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