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权益的伸张,是建立在公民平等的法治基础上,进行的待遇呼吁。毕竟,在今天,其他领域的人都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除了农民。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经济腾飞了,农民需要养老,这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还是全社会的事情。
一个发达国家,不管它说的多么天花乱坠,只要还有一个群体不能实现养老,那都是驴粪蛋子外面光。中国现在算不上发达国家,说明还有发展空间,农民养老问题还有机会得到改变。
但,承认问题,正视问题,积极改变,这是态度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是能力问题。农民并非没有觉悟,并非只顾自己。
过去那么多年,当别人都能拿着退休金端着茶杯,乐呵呵地转悠在城市公园里的时候,跳着广场舞的时候,老了老了还在为舞伴打扮收拾自己的时候,提着收音机舞着太极剑的时候,农民的老人,在干什么?他们出来要养老金了吗?他们难道不知道城市里老人是怎么过的吗?没吃过猪肉,还没听过猪叫吗?为什么他们那个时候没有出来为自己的养老呼吁呢?
一忍再忍,一让再让。自己穷惯了,也下意识地认为国家还没有富裕,国家还需要建设,城市里还需要粮食,还需要人力。因此他们继续任劳任怨,穷日子穷过,继续为城市提供着优质的粮食,又为城市建设提供着廉价的人力。他们看着城市里的老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他们为自己要养老了吗?他们根本不知道,原来城里人的养老方式,自己也有权拥有。遗憾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这个权利。
如今,电视有了,手机有了,网络通了。农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变大了。也懂得了什么是国情,什么是民权,更知道了“公平”这个事情,原来是可以争取的。信息时代,经济时代,眼界是变了。但,农民终究还是穷也穷惯了,苦也苦惯了,行为上难免有些不自信,就像老农的身躯,多少都有点佝偻,生怕别人不认账,生怕别人不承认农民的权益。于是总拿过去的贡献说事,总把那些记账在案的付出摆出来。首先我们只要不是瞎子,不是外国人,对老农民的这些历史作为,都必须是承认的,必须是要有态度的。
而那些置若罔闻,不屑不顾,甚至是反唇相讥的人,那都是些后娘养的,亲娘不可能没有家教,不可能没有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笃定,只要是这类人,一定是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后生。
农民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权益才算是“名正言顺”呢?老胡为此特意写了一首短诗,以表心情。
姿态要高,我们不是乞丐
不拿过去当养老,这是明事;
不拿贡献当社保,这是明理。
贡献就是贡献,过去就是过去,
历史会永远铭记农民的这一笔,
谁也抹杀不掉,挥之不去。
换?将失去这意义非凡的历史功绩;
不换,我们将永远保留教训某些人的资历。
养老,我们同样有权利伸张。
我们不哭穷,不卖惨,
我们要的,是民权,是公平公正的养老待遇,
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