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废物式养老”悄然兴起,正毁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轻儿女不以为然
2021-01-03 09:49  浏览:41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李欣是我们整体小区里孝顺的标兵。他父亲去世得早他妈妈一个人将他养大,为了他能健康的成长没有再婚嫁。

因此,李欣特别感念这份恩情,而他也特别有出息,考入了211大学,毕业后进入名企工作,买房结婚后就将母亲接到了身边生活。

李欣从不让母亲干家务,家里有保姆,母亲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欣发现母亲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不爱说笑了,有时候还会有很严重的厌世情绪。

开始李欣以为,母亲是暂时不适应这边的生活,过段时间就好,直到母亲提出要回老家生活,他才意识到问题大了。


母亲对他说:“我是老了,但还没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你这什么都好,也知道你是孝顺,但我也需要自己的生活。”

这种境况其实目前很多中国老人都在面对的,我国有90%的老人都是通过子女养老来度过晚年。但现代青年工作压力极大,很难有空余时间陪伴老人,所以只能尽其所能为其提供物质生活。

可对于经历过半世沧桑的老人来说,物质于他们而言早已不是人生的主要追求。

在老年阶段,他们的健康状况下降、社会能力丧失,此时需要寻找一些其他途径来填充空虚感,而子女的360度照顾,恰恰阻断了他们从生活中攫取存在感。

老人因为年纪的原因,可能无法做到最好,有时候让他们自己动手反而帮倒忙,但即便是这样,作为子女也不能武断代替父母做决定。


就像当年,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希望父母过多参与我们的决定一样。人只有实实在在决策掌控某些事情时,才能找到自我价值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类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一生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稳定且持续。

很多老人退休后都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颓废,就是因为没事情做,导致自我价值感缺失。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事后,就会改善很多。

纪德在《人间食粮》中说:“存在感,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使命感。”

如果你真的孝顺,就不要随便给老人冠上“无用”、“衰弱”等消极评价,无论他们做得好不好,都应该鼓励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如你当年咿呀学步时,他们鼓励你一样。


曾听一位在居委会帮忙的80岁大爷说起:“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仍被人需要的感觉是最有价值的,也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撑。”

年老不等于无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那个阶段独具的光芒。

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学画画,可当她90岁时,作品已然在世界各地畅销;王德顺爷爷50岁才开始健身,但79便登上了T台,成为最帅大爷;90岁的袁隆平、84岁的钟南山,依旧在一线奋斗。

他们并没有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不如曾经了,就主动或被迫进入传统的老年状态。相反,他们始终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把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过得风生水起。

当然,除了子女给老人创造环境,最重要的是老人自己要学会给自己创造条件,不要因为年老和社会评价,将自己放置在衰老的位置上。


心理学有个NLP理论,即身份对人的影响很大,会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从源头上决定了“你是谁?”人在这种心理机制的驱使下,所作出的行为会本能向设定的那个身份靠拢。

我们发现那些晚年生活状态比较好的人,从内心深处就没有认为年老的人应该怎样,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老了。

年轻的心态促使他们的行为亦趋向于年轻化,合理的心理建设对有效度过晚年生活同样重要。

天助自助者,至死前每一个人都是需要成长的孩子,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要放弃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即便你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也不影响潇洒快意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 The End -作者 | 汤米参考资料:Kastenbaum, R., Derbin, V., Sabatini, P., & Am, S. (1972). "The ages of me": Toward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definitions of functional 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 197- 212.


发布人:cd5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