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古代官员退休后,绝大部分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这不仅仅取决于落叶归根的传统习俗,也是他们退出官场最好的方式,那么有人就疑惑了,为什么就一定要落叶归根?留在京城不行吗?
说到古代官员,这令人联想到现在的公务员,以及一些编制内的工作。
最近,看到不少人都在议论是编制内的工作好还是编制外的工作好?比如说,有人愿意放弃铁饭碗选择自己创业,也有人挤破了脑袋,你想要考上公务员或者是好编!
正如《围城》所言,城里的人想要出来,城外的人想要进去,生活也好,事业也罢,皆是如此。
但是,从编制里面出来的人,其中有很多都后悔了,而考上了编制的人,则过得比较满意。
这其实和古代差不多,许多人寒窗苦读数十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不管这条路是坦荡,还是充满危险,他们都有一个入朝为官的愿望。
自古以来,就连李白、杜甫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曾经也都拥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
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从奴隶制王朝到封建王朝,将近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我们都知道,一个强大的王朝,不仅仅是要有一位出色的帝王,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断,带领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帝王的下面,更需要一批臣子,为他出谋划策,将朝廷所颁布的措施落到实处,这些官员有高有低,而且,在不同的王朝,还有不同的为官体系。
比如说,秦朝时期,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下面设有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丞相下又设中尉和九卿,共同管理。下属各部,而成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上呈皇帝账面,下同百官总揽政务。御史大夫则执掌监察百官之职,相当于副丞相。
从秦朝的管理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高度集中的王权统治,各个官员分工到位,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分工合作。
到了唐朝时期,官员制度又有所不同,首先,他们从正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一直到从八品,官员有了等级制度,并且,每个品级都只能容纳指定数目的人数,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在唐朝的官员品级制度中,这一品中的三太和三公,虽然说品级很高,但一般都是虚衔,没有实际的职场能力。
但不管是清朝还是唐朝,又或是清朝,这些官员最后的命运,在年老之后,都不能继续留在京城,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
因此,诞生了落叶归根这一词,他们的人生大概是这样的,这些官员首先具有一定的才气,以及卓尔不群的能力,在20出头的年纪,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在这期间,会遭到贬职,也会升迁,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之后,许多朝廷重臣则会主动提出告老回乡,若是此人,对朝廷依旧非常有用,皇帝则会挽留,有时候为了体恤官员,即便心中不舍,也会同意他们的请求。
但是古代官员告老还乡,和现在很多公务员退休是不一样的,回乡之后,他们则不能再领取俸禄,也没有养老金,所以他们再次回到了平民的身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辞官回乡之后,他们可能就需要依靠种地来补贴家用。
可是,为什么很多官员还是执意要回到老家呢?
其中第一个原因,当时的情况所迫,《陋室铭》中有这样一句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其实,当好一个官很不容易,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们要去做,年迈的他们,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只能够辞官,过田园生活回家养老,一直以来“落叶归根”思想对人们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官员们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中。
回家之后,他们也并非无所事事,可以用自己的才华以及影响力发展家乡,自己竟然过上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又能为家乡的百姓创造福利,即便是现在,很多功成名就的人,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到老家。
第二个原因关系到政治方面,一代官员,即便是退了休也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要是这些人都留在京城,对于皇权,其实具有极大的威胁力,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不能留在京城,必须回到家乡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