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前,重庆一家养老院入住了一位最年轻的住户,年仅39岁的古先生——入住后,他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每天晒晒太阳,锻炼下身体,和婆婆爷爷们一起追剧、摆龙门阵。
为何年纪轻轻,就开启了“养老生活”?来看看这背后的故事及古先生的体验吧。
暂时开启“养老生活”
13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了渝中区菜园坝街道康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下简称养老院),此时阳光正好,古先生正在院坝里锻炼身体。攀谈得知,古先生名叫古月,今年39岁,原本是一名网络技术员。
39岁正属“当打之年”,为何会住进养老院呢?古先生说,事情要从2019年的一天说起,当天,自己在家中不慎踩滑摔倒,双膝当时就失去了知觉,他赶紧用手机拨打了120。120的工作人员赶到后,古先生却无法起身开门,工作人员又联系了119,最终以破门而入的方式,才将古先生救出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古先生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于是,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古先生都在医院的住院病房中度过,因为古先生的父母早年患癌离世,古先生又是单身,古先生只得请了一名护工照料自己。
2020年下半年,经过治疗后,古先生逐渐可以自主在平路上慢慢行走,古先生想要出院,但去处却成了问题——回家吧,家中无人,万一再次摔倒怎么办?去亲戚家吧,古先生不愿给人添麻烦。这时候,古先生的姨妈建议,可以入住好一点的养老院调养至康复。
古先生说,自己最初听到这个说法时惊呆了,内心非常抗拒,“我还算是年轻人哟,啷个可能去过养老生活嘛,那个不是婆婆爷爷们才去的嘛。”但最终,古先生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又经过反复考虑后,终于在2020年年末,入住进了这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暂时开启“养老生活”。
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的体验——
除了古先生以外,养老院里还有近50位婆婆爷爷,作为年轻人,古先生有着怎样的入住体验呢?
朝6晚9 胖了一圈
古先生说,生病以前,自己经常上夜班,作息毫无规律,有时候早上才睡,一旦忙起来了,吃饭也没得准点。
但住进养老院后,古先生每天早上6点起床,跟随着养老院里的婆婆爷爷们,规律地进行一日三餐,到了晚上9点便准时关灯睡觉,“吃得好睡得好心头没得压力,我比起住院那阵胖了一圈哟。”
追剧聊天 重回开朗
古先生说,此前长达一年的住院治疗,又加上因病失去了原本的工作,自己一度内心变得很自闭,甚至以为自己住进养老院后会变得更加自闭。
但入住后,古先生很快找到了快乐源泉,养老院里的婆婆爷爷们性格活跃,有着无数精彩故事可以分享,比如前一天,古先生听90多岁的工程师爷爷聊完奋斗史后,后一天又能听到另一位奶奶讲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
此外,每天晚饭后,古先生还会和婆婆爷爷们一起在公共活动区看一会电视剧,“房间也有电视,但一起看才热闹,一般都看抗战剧这些,婆婆爷爷们还要讨论剧情,好耍得很。”
传授技能 倍受欢迎
古先生还说,不知道是从哪位婆婆爷爷口中传出,自己原本是一名网络技术员,一下子,院内的婆婆爷爷们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轮番来找古先生学手机——有的想学手机拍照,有的想学怎么生成渝康码,有的想学如何在线查医保社保等。其中一位婆婆跟着古先生学会了用淘宝,还专门网购了一个秋千椅送给了该院,放在院坝里供大家使用。
“被需要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古先生说,自己也乐此不彼地为婆婆爷爷们解答各种手机相关的问题。
声音:他是全重庆最年轻的入住者
古先生说,“养老生活”虽然轻松、快乐,但对于自己这个年纪来说,还只是暂时的过度时刻,自己内心还是渴盼着重回工作岗位的那天,“我在这里恢复得不错,医生说,按现在的情况,估计今年内我就有望恢复正常,重回岗位工作,等我未来退休了,再正式入住养老院养老。”
养老院运营部主任何仁梅说,最初得知39岁的年轻人想来入住时,他们也大吃一惊,因为养老院原本的入住者平均年龄80岁,古先生入住后,院内的平均年龄瞬间年轻了好几岁,“他应该是全重庆的养老院中,最年轻的入住者。”何仁梅还说,相比刚入住时连房门都不愿出,古先生现在完全恢复了热情、开朗的本性。此外,古先生的入住也启发了院内的工作人员们,大家曾讨论,在未来,养老院的入住者逐渐年轻化可能会成为趋势。
延伸阅读
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该悄无声息地死去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另有数据显示,20岁到39岁的独居人群数量接近2000万。这2000万人很多像“格子里的夜晚”一样,一个人解决饮食起居,一个人处理生活琐事,甚至一个人走向人生终点。
网上曾经有人征集答案:你做过的最孤独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一个人看电影,有人说是一个人吃火锅,还有人说是一个人上医院。显然,不同的人对孤独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独居对个人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
独居的状态,与人口迁徙和流动的大背景脱不开干系。人口向城市集中,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这其中,愿意并有能力流动的主要是年轻人。农村青年向城市流动,小城镇青年向大城市流动,这些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在新的环境里无根无蒂,一个人打拼,一个人生活。
单身人口的增多,也造就了更多独居青年。而且,传统意义上的集体生活,随着工作模式和用人关系的变化而渐渐淡化。毕业生离开校园以后,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独居者。当然,年轻人未必缺乏社交,但自从互联网成为社交的主渠道以后,社交活动呈现浅层化的特点。很多都市青年的线下社交犹如“快闪”,聚会结束以后很快四散各方。深度社交匮乏,亲密关系付之阙如,都是独居者面临的严酷事实。
当然,以价值选择而言,没有必要赋予独居绝对的褒贬。城市是鼓励独居、兼容个体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不管是因为“社交恐惧症”,还是因为在生活习惯上无法与他人妥协,一些独居者只有在与自己相处时,才能得到片刻的欢愉与自在,正所谓“独居一时爽,一直独居一直爽”。
很多力量都在为独居创造方便。在物质生活上,以往困扰独居人士的很多麻烦都获得了纾解途径。一个人不方便做饭有外卖,一个人打车浪费可以拼车,包括住房供给也越来越朝着适合小家庭和单身家庭居住的标准靠近。至少,上面提到的“一个人吃火锅”的尴尬已得到了有力化解,当下最网红的一种方便食品莫过于“自嗨锅”了。
物质问题容易解决,精神需求的满足却难以一蹴而就。现实中,并不是每个独居者都享受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即便是已经适应独居生活,也会在遭遇意外考验时手足无措。谁都不愿意看到危机不期而至,但当风险来临时,未雨绸缪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格子里的夜晚”孤独地死去,是极端的个例,也是在独居社会来临的时代,带有一定概率性的现象。作为个人选择,独居当然无可厚非,也不必干预;但对于社会来说,不能让所有独居者在缺乏照拂的环境中野蛮生长。我们不能避免所有遗憾的发生,但有责任在遗憾将至未至的阶段,响应有需求者的诉求。
这可能不只关乎某一个具体的方法、政策,而是融入整体社会环境的系统性策略。有人认为,年轻人主动选择独居,就应该考虑到各种后果,为可能的代价承担责任。然而,对于这个复杂而充满各种焦虑的社会而言,不应该只冷眼旁观,而忘记对年轻人应有的兜底帮助。
(原标题:早6晚9的作息、和老人一起追剧……重庆39岁男子入住养老院)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重庆晨报、中国青年报
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