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狼真的要来了?
2020年的最后一天,银保监会起草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主要从三个方面目前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作进一步的管理和规范,一是明确了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和境外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参照外国保险公司的准入标准设定了外国保险集团公司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条件。二是完善股东变更及准入要求。规定外资保险公司变更股东,拟受让方或者承继方为外国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集团公司的,应当符合《条例》及《实施细则》相关要求。三是保持制度一致性,继去年银保监会发文取消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后,此次删除了《实施细则》中有关外资股比的限制性规定。
真正引起业界广泛注意的,是此次被删除的第三条,“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合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其中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1%。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换句话而言,在本次征求意见稿正式通过后,先前外资股本占比不得高于51%的规定即将作古。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国将出现外资100%控股的保险公司。
推动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促进保险业健康高质量的发展,一直是当前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的时候也表示,《征求意见稿》坚决落实对外开放要求,不增设准入条件,不提高准入门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遵循内外资一致原则,使中外资保险机构在同一规则下开展业务,努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坚持加强风险管控,注重与现有保险监管制度保持有效衔接;坚持同类机构准入规则基本一致,保证规则相洽,防止监管套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谈狼之前,大智先和大家稍微捋捋那些年,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拓荒史”。
伟大的市场变革,往往都始于之前看似微小的一刻。
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同样起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时刻。一个多世纪前,站立在黄埔江畔的美国人史戴,在上海一栋四层小楼内创立了四海保险公司,其后改名为友邦保险并延续至今。友邦保险也因此成为少数起源于中国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开启了与中国悠长深厚的世纪之缘。
由于史戴的先行示范作用,友邦保险入华的步伐远远领先于其他外资保险公司。1975年,在保险业叱咤风云,带领友邦保险登上全球保险之巅的格林伯格首次访华,对上海这座城市情有独钟,念念不忘。1980年,当时友邦保险的母公司AIG在北京设立首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1992年,AIG获准在上海设立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经营人身险及非寿险业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企业。1997年,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产物保险部获批成立了美亚上海分公司,在中国的财险市场正式开始布局。
友邦入华后,国际上的保险巨头亦蜂拥而至,在国内成立了诸多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如中宏人寿、中德安联、中保康联(交银康联人寿前身)、海尔纽约人寿、金盛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前身)等。这些公司或先行先试、开创“中国第一”,或建立起自身优势,表现亮眼;也可能水土不服,黯然退场。然而都为中国保险市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2001年,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全球市场的大门正式开启,此前限制外资发展的束缚均被打破。保险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也在议程中,并形成了包括降低市场准入、取消地域限制、扩大业务范围、发放营业许可等对外开放的四大内容(详情可参见文末词条)。
经历了入世后二十年的持续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大部分《财富》世界500强的外国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各类保险要素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共设立了64家外资保险机构、124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总资产1.46万亿元。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渐取消了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业的限制,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均在发生显著变化,并逐步完成了从“狼来了”到“和谐共存”局面的转化。
据统计,2004年至2019年的这16年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84.34亿元增至2019年末的2729.82亿元,规模增长了32.4倍。2019年全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9.86%,远超中资保险公司的12.17%。2020年1-10月,外资保险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19.4%。所占市场份额达到7.58%,比十三五期初提高2.78%。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4月以来,监管部门先后对外发布了3轮共计34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其中涉及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措施有14条,包括放宽和取消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在总资产、经营年限、股东资质等方面的限制等。202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在金融领域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些金融监管部门大力推动并积极落实的对外开放承诺和政策,从现实层面驱使安盛、安达、友邦等实力雄厚的国际保险公司通过收购股权、成立控股集团或子公司等方式积极加码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外资独资”公司也越来越多。
2020年1月16日,全球最大保险和资管集团之一的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旗下所辖的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4日,汇丰控股全资子公司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以股权转让的形式,收购国民信托所持有的汇丰人寿50%股权,汇丰人寿由合资变身为独资。
6月,友邦保险“分改子”获批通过,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诞生。这也被看作是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提速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陈恳曾在《迷失的盛宴》一书中,将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保险发展与演变历程,看作是国有资本不断改制,并与海外资本和民营资本进行融合与博弈的过程,或者说是由原来一家国资公司垄断,不断向海外资本和国内民营资本开放的过程。
大智认为,这个过程是改革与开放相互交织,竞争与合作此起彼伏,但总体而言,还是积极正面,向上向好的。外资保险公司并不是凶残的狼,中资保险公司也不是坐以待毙的羊。相较于欧美国家,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仍算“蓝海”,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多家外资险企加大在中国的投入,说白了也是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据瑞再《sigma》的报告预测,中国极有可能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预计自2020年起未来10年间,中国非寿险保费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将达到7.4%;寿险保费年均实际增速将达9.1%。因此,双方完全可以通过优势互补的合作,良性有序的竞争,统一标准的赛道和监管,达到深挖蓝海、互利互惠、共存共赢,为推动中国营商环境的日益完善,推动保险业向深度、规范、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未来,随着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动,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独立法人机构主体并深耕中国市场,进一步激活中国保险市场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结构,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和高质量的发展。从多个层面丰富和健全中国保险业的生态。这是包括大智在内的所有保险人所乐意看到的。
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保险业对外承诺的四大主要内容:
一、市场准入,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外资股比可以达到51%;中国加入两年内,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独资子公司;中国加入后5年内,允许设立全资外资子公司。
二、地域限制,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在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佛山提供服务;中国加入后两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在以下城市提供服务: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天津;中国加入后3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三、业务范围: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从事没有地域限制的“统括保单”和大型商业险保险。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提供境外企业的非寿险服务、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财产险、与之相关的责任险和信用险服务;中国加入后两年内,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向中国和外国客户提供全面的非寿险服务。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向外国公民和中国公民提供个人(非团体)寿险服务;中国加入后三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加入时,允许外国(再)保险公司以分公司、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的形式提供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业务,且没有地域限制或发放营业许可的数量限制。
四、营业许可:加入时,营业许可的发放不设经济需求测试(即数量限制)。申请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资格条件为:第一,投资者应为在世贸组织成员国有超过30年经营历史的外国保险公司;第二,必须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连续两年;第三,在提出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