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多福,对于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来说,许多人依然秉持这个观念,因为多子,就意味家丁兴旺,意味老有所托。
但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如何处理好子女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家庭矛盾,如何在自己老了后,按照心愿,将多年积累的资产留给孩子,不是每对父母都能有智慧处理好。
尤其老人在年龄增大后,对法律不了解,情感上的孤独,让他们很容易凭感觉去处理事情,不但伤了儿女的心,也会给自己的晚年养老埋下祸根。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期节目,一对八旬老夫妻因身体原因,相互照应吃力,渴望四个子女能陪伴照顾他们。
为此提出哪个子女对他们好,家里一套房子就归谁,并写下三份遗嘱。因为遗嘱,让原本孝顺他们的子女日渐冷漠,也引发兄弟间的冲突矛盾。
那么这对老夫妻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先讲述下他们的故事。
01
王阿姨今年82岁,老伴80岁,老俩口单独居住。王阿姨的老伴患有糖尿病、脑血栓等疾病,平常行动不方便,王阿姨照顾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渴望四个子女能照顾陪伴他们。
王阿姨与老伴有四个子女,老大是女儿,其余三个是儿子。女儿不在跟前,小儿子住的离他们远,所以照顾父母的责任就落在大儿子和二儿子身上。
老父亲退休前,曾与几个儿子都在一个单位上班,大儿子结婚时,父亲以大儿子名义从厂里申请了福利房;后来又以二儿子名义申请了福利房,是个平房,但由于小儿子结婚早,王阿姨就对二儿子说:“你弟弟要结婚,你先让他住着,等你用房的时候,他无条件给你腾。”
二儿子答应了。后来这房子拆迁,又用拆迁款重新买了一套房子,户主却登在了小儿子媳妇的名下,说是交煤火费方便。就这样,房子产权变成小儿子的,为此事,二儿子耿耿于怀,认为父母偏向弟弟。
后来,王阿姨老伴过生日那天,二儿子与小儿子发生争执,二儿子的媳妇站起来维护自己丈夫,二儿子骂了弟媳妇。这时王阿姨一气之下,拿起鞋底打了二儿子两鞋底。
这次事,造成二儿子与父母长达四年的僵持。
王阿姨老伴患有脑血栓,每年开春要冲血管,王阿姨给大儿子打电话说要输液,可大儿子上班地方远,来不了,就托妻子转告母亲。谁知可能妻子传话有误,那天,母亲不断给大儿子打电话,大儿子正开车,一急,就与别人撞上了。
处理完事故,等赶到父母处,时间有些晚了,王阿姨对大儿子一顿训斥。因这事,过了几天后,王阿姨与老伴写下一份遗嘱。遗嘱中说,老大放弃继承父母在朝阳门的房产,然后拿着写好的遗书去大儿子家找签字,大儿子不愿意,最后是孙子签了字。
这事发生后,大儿子几年没跟父母来往。
第一次遗嘱中,继承权没有大儿子;第二次遗嘱中,继承权没有女儿;第三次遗嘱中,继承权中没有女儿和二儿子。
老俩口因身边无人照看,进入第三调解室请求帮助解决。听到他们讲述后,专家提出解决办法:王阿姨与老伴在小儿子家附近租套房子,由小儿子照顾,其他人经常过去看看父母。
老夫妻把三个子女都得罪了,为了晚年住得舒心,在大家看来,靠小儿子是最理想的选择。
02
这个故事实在让人感叹,在我看来,之所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老夫妻俩做错了三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个方面,用房子绑架子女,想得到子女的孝顺。
他们用房子养老的思维没错,但不能因为有房子,就无条件地让儿子听从他们。儿女们各自有家有工作,做不到时时刻刻守候在他们身边,父母要体恤他们。
大儿子因父亲输液时,距离远,工作忙,加上撞车事件,没有能及时赶过来,惹怒母亲。一纸遗嘱,就把大儿子的财产继承权取消了,完全无视大儿子多年来在父母跟前的辛劳。
第二个方面,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
正如故事中的二儿子所说:“我们家典型的远了香,近了就遭殃。”节目中的专家也说:只要有人受偏宠,就一定有人受冷落。
王阿姨与老伴平常都是大儿子与二儿子在照顾,小儿子只是过年过节时带上礼物去看望父母。可以说,老大老二对老俩口的付出,比小儿子多多了,可每一次遗嘱中,财产继承权都没有漏掉小儿子,父母这种偏袒,实在伤了两个儿子的心。
第三,遗嘱提前公开,引发家庭战争。
按照节目中律师说法,遗嘱不需要儿女签字确认,也不需要公开,提前公开,等于引发家族矛盾。
上述故事中,老夫妻俩签的每个遗嘱,对四个子女都是公开的,这不但引起了兄弟间的内部矛盾,也伤了儿女们对父母的心。
结语:
每个人都会变老,作为父母,在老去后,如何处理儿女间的关系,如何让子女心甘情愿地孝顺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房子只是经济上的保证,但子女们真心陪伴,仔细关照,才是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而这,需要的是以心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