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简单的人生。但人和人的感情太微妙,有时候真的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就比如婆媳之间的问题,女人嫁给男人之前,都在想尽可能和婆婆搞好关系,虽然她没有养过自己,但她毕竟送了一个好男人给自己。
婆婆也许会想,自此后,终于有人能替代自己来照管一直呵护在手心里的男人了。
然而事实上相处起来,却并不是这样。
人的思想很难是直线型的,并且不是谁都会和你保持同样的思维。所以,人多的地方就容易有矛盾,尤其是女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婆媳这种关系。
女人们聚在一起时,常常听到一种仇叫“月子仇”,指的是婆婆没有在儿媳坐月子时进行照顾,并且帮忙带孩子,或者照顾不周,都会引起儿媳的仇恨。
而这所谓的月子仇,甚至可能愈演愈烈,成为儿媳心中一直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儿。
还有的儿媳干脆直接和婆婆叫板:“你不照顾我月子,等你养老时也别指望我。”
这真的不是在开玩笑,见过太多这样婆媳之间的争端,也听过太多儿媳坐月子时的无助,婆婆对儿媳的各种不满。
然而婆婆照顾儿媳坐月子,儿媳就一定会给婆婆养老吗?楼上的一位老人听到这个话题时,不禁感慨说:“别天真了。”
老人如今68岁,有一儿一女,老伴已经去世,她独自居住。
其实几年前老人就有意出售自己的住房,因为儿媳生孩子,她要去照顾,也因为以后年龄慢慢大了,身边少不了人照应,不适合独居。
然而老人去帮儿媳带孩子后,才发现生活远比自己想象得要残酷得多。
儿媳是独生女,在娘家当姑娘时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做。生了孩子后还像没长大的娃娃,贪玩缺少责任心。
孩子的事情全部扔给老人来管,如果真的让老人负全责,儿媳不指手画脚挑剔毛病也没问题,可偏偏儿媳处处觉得婆婆做得不好。
育儿不科学,带娃不卫生,总拿两家的老人做对比。
老人年轻时在单位也有一官半职,夫妻两人恩爱,儿子女儿听话,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也就心灰意冷了。
帮儿子儿媳把孙子带到3岁入幼儿园,老人说什么就不肯住在儿子家里了。可儿媳却觉得老人不肯帮忙到底,心存怨言。
她说:“如果你执意不带孙子,那以后养老别指望我。”
听到这里,老人反而笑了,她说:“该做的我都做到了仁之以尽,相信我再做牛做马,你也很难会为我养老,我自己问心无愧罢了。”
其实,老人的话也是现实,儿媳生了孩子只想轻松,婆婆帮忙带到3岁还不满足,不但不说婆婆的好,反而进一步要挟。
只怕是,做得再多,也难博得她的满意。至于养老的事,更是无从谈起。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儿媳,总想到自己的利益,却不肯为老人多付出一些。
当然,民法典中的规定,儿媳没有赡养婆婆的义务。儿媳肯在床前照顾婆婆,那是出于情分,不愿意的话,也是本分。
婆婆也没有权利逼迫在晚年的时候让儿媳一定要照顾自己,只要自己的亲生儿女尽到孝心就够了。
让儿媳给自己养老,充其量只是美好的愿望。就像结婚时男人对女人说的那一句“我养你”一样,听听心里暖一下就够了。
还真的别寄予太高的期望,否则失望也会越大。
那么,婆婆到底要不要照顾儿媳坐月子,要不要帮儿子儿媳带孙子呢?
其实,如果婆婆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儿女一把也无可厚非。
毕竟如今的社会,经济压力太大,如果婆婆赋闲在家,身体又不错,却不肯帮儿媳一把带带孩子,那么就意味着小夫妻必须有一人要放弃工作当全职主妇。
而随之俱来的,家里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压在儿子的身上。母亲必然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的,没有哪个当妈的愿意看到孩子吃太多苦。
所以帮儿媳一把,其实也是在帮儿子。若是心力皆允许,帮帮忙是应该的。
如果真的身体条件太差,自顾不暇,当儿媳的也别拿着“不给婆婆养老”来说事,毕竟老人也不是故意如此的。
另外,即便老人帮忙给儿媳带孩子,伺候好她的月子,也不要因此而居功自傲,觉得自己是儿媳的恩人,一定要让她给自己养老。
人与人之间是要讲感情的,如果两人相处和谐融洽,相信不用婆婆说,儿媳也愿意床前伺候,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也都会有老的那一天。
如果婆媳在相处之中,制造了太多的矛盾,那么就别再勉强养老的事情了。
毕竟两个脾气不对的人在一起,只能是让事情更加严重化,让夹在她们中间的男人更难做更尴尬。
而养老这件事,老人也要做到提前未雨绸缪,在年轻的时候为自己准备充足的养老基金,以至于老年时生病做到有钱可医,不给儿女增加太大负担。
最重要的是,老人可以帮儿子儿媳带孩子,但也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只有健康才能保证生活的质量,才能不会轻易拖累儿女。
并且,老人和年轻人相处,还是不要太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要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习惯以及不同的意见,争取不要当讨人嫌的老人。
只有家庭和睦了,关系和谐了,养老根本不会成为什么问题。
其实,世上的关系说复杂复杂,但想开了,也真的没有那么难。不是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