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其中,全国共有2.8亿农民工,平均年龄41.4岁,这一数据在2016年是39岁,2017奶奶是39.7岁,2018年是40.2岁,2019年是40.8岁。
也就是说,农民工平均年龄约以0.5岁/年的速度增长。
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很明显地老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民工何以养老?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城市对不起他们。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镇生活、工作多年,但身份还是农民。这个特殊人群,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城市,至今三十余年。
几代农民工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劳绩举目可见,惠及亿万人众。可就算是到了今天,他们仍不城不乡、处于流动状态,生活在城市的边缘,面临着种种窘境:落户、买房、子女上学等等。
曾经有经济学家认为,应该让农民拥有买卖土地的权利,让农民通过卖地积累一部分资本,然后带着这些资本到城市之中发展。
不知道你对这个观点持什么样的态度,但当时引来的骂声显然是你难以想象的,不仅城里人骂,农村人也骂。为什么?他们说,有钱人把农民的地都买走,农民靠什么生活?谁给他们养老?
是的,农民离不开土地。他们年轻时进城打工挣钱,干不动了还得回农村,靠着土地生活。
显然,城市并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就算农民工数量就停止在2.8亿人,再过十几年,也将有上亿的农民工退出城市,回归农村。
农村能够为这些人养老吗?
答案是不能。
社会经济的进步,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切实提升了农村的生活水平。可与城市发展比起来,农村仍然远远落后。远的不说,就说看病。乡镇卫生院是农村的基本医疗机构,而其业务能力也止步于基础诊疗,稍微大点的伤病,还得往城市走。
所以,农民工养老还是得依附城市,城市得为农民工提供在城市养老的机会。
这里的城市,并非仅有一二三四线大中城市,也包括县城。县城的发展有目共睹,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各行业的发展都急剧攀升,且复制了城市的各种便捷,县城生活与城市生活差异极大缩小。加上最近几年来,国家的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农村也开始出现就业机会。
这些积极因素让农民工开始回流,他们开始告别大城市,选择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回老家发展,挣钱养老。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县城正在探索解除市场的束缚,降低排他性,让人们买房、工作、生活、子女上学都逐渐简单化。
虽然农民工大多数希望能在城市里落户,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顾大局、识大体,一时不能落户,就继续在城乡间奔波,耐心等待,一如既往踏实工作。
在国家城市居民居住证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推动下,2019年底已有一亿农民工成了市民,这让城市为农民工养老成为可能。
当然,让那些勤劳肯干的农民工能够安享晚年仍道阻且长,尚需各方力量进一步通力合作。
但请相信,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