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栎祐
什么是城市化?直白地说,就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农村户籍向城市户籍的过渡。当然,这背后也是劳动力、资金、产业等资源的过度集中。近20年来,中国能有多少农村人“洗脚上岸”?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有8.08亿,但到2019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5.52亿。不考虑人口增长情况,农村人口在过去的20年里损失了2.56亿人,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1280万人成为“城市人”。
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并保持继续上升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年轻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会在大城市买房、户口迁入城市。
相反地,大多数父母还是选择住在农村,户籍自然落在农村。即使有些父母会受子女的委托,去城里照顾孙子孙女,但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他们可能在一两年后就迫切想要回去了。主要原因是父母习惯了农村生活,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总感觉不太舒服。
而且,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例如,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农村住房统一规划在统一地方建成。到2022年,全国将有一批县、市、区建立农村住房“示范区”。到2035年,全面实施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等等。
在一系列新规定下,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除了农村环境好以外,城市的各种福利政策,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到。于是,一些后来移居大城市的年轻人开始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希望退休后回到农村养老。
这时候就会有一个问题,如果父母还健在,你们可以随时回到农村生活。无论是探亲还是搬回老家都很容易,但如果父母因身体原因离开了,你们还能住在父母留下的房子里吗?因此,户口迁入城市的子女们要注意了!从明年开始,农村老家所有的房子都要这样处理。
1.地随房走
这是什么意思呢?民法典规定,房屋下的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不属于个人,个人只能继承宅基地上的房子。也就是说,个人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继承权,它属于国家和集体。而且,使用权只能由集体组织里面的成员来继承。
虽然宅基地不能继承,但建在宅基地上的房屋可以继承,因为这是个人的合法产权,房屋产权的继承与户籍无关。因此,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必担心,不管你们是在农村登记,还是父母已经离开,只要从父母那里继承了房子,房子下面的土地就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因为按照“地随房走”的原则,只要房子还在,就相当于“变相”继承宅基地使用权。
2.房屋继承问题
房子和宅基地有本质区别,房子是可以继承的。新颁布的《民法典》将于明年生效,它规定个人可以继承父母的房子。但在这里分为2种情况:一是如果父母有多个孩子,而房子还在农村,并且户籍与父母在一起的子女可以继承。二是如果父母已经过世,而户口簿上没有其他家庭成员,那么则由城市子女将继承。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房屋被拆迁,根据新规,城市子女可以获得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但不能获得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因为宅基地使用权是“地随房走”,补偿是对于未来的。如果房屋被拆迁,使用权将无偿回归集体所有。
3.宅基地使用权问题
继承父母农村老家的房子当然是件好事,但也有一定的条件。继承后不是一劳永逸,房子出了问题后,只能进行简单的修缮,不允许改建、重建和扩建。
此外,根据《土地法》规定,房屋倒塌或成为危房的,其下宅基地使用权将被收回。因此,如果你真的不需要继续使用这套房子,最好的选择就是及时将其出租或以旧换新,这样可以获得一些经济效益。否则,房子一旦老化,久而久之倒塌,村组织就会收回房子,我们这个时候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总而言之,农村房屋的继承不受户籍影响,城市子女也可以继承,但仅限于房屋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将随着“房子消亡”而消亡。所以,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量回家修缮老房子,这对将来会有很大的好处。
对此,很多人可能会疑问,城市的房价高,有房家庭的资产就多。此外,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较为发达,生活、工作、养老更加方便舒适。农村宅基地和宅基地有什么值得继承的?卖不出去,生活也不方便,即使继承后,也没多大用处。
这样想是不对的。一方面,城市各类资源开发虽好,房价高、物价高,但空气、水源质量不高。此外,城市生活的压力和改善居住环境的困难也是“硬伤”。而今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想“逃离”城市回到农村,这就是证据。而且,国家现行的各项政策对农村建设是利好的。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和利用好父母在农村留下的宅基地和老房子。
本文由不凡智库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