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评论员 王航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概述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达到78.3岁。 而在“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长了1岁。
从一千多年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到如今人们对于健康的关切,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于生命长度的追求,而尽享天年乐百岁更是大多国人的理想。如今,党和政府一步步用切实的数字向我们明示,我们的生命长度可以不断延长。
从建国初期的人均预期寿命35岁,到2020年的77.3岁,短短七十年,人均寿命翻了一倍多,这同样是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众所周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值的增长,离不开持续的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更离不开强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作为支撑。这1的增长,是数据统计上的一小步,却是国家意义和民生福祉的一大步。1岁增长的背后,是经济、医疗的全面提升和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在2020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形势下,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GDP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确保百姓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而高质量发展也就意味着更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更合理的产业升级、更优美的环境……
国家有钱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更加有了医疗卫生领域大手笔投入的底气。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让看病贵、看病难不再是大问题;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让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扩大医保参保群体,使基本医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财政托底,百姓减负。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民生得到了保障,负担变小了,心情舒畅了,人均寿命延长也就有了重要保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出现了140次,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保”字出现了122次,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建设”出现74次,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对于民生的关注,而这也是“十三五”时期人均寿命增长1岁的保证,更是“十四五”再次突破的底气。再提高1岁,是一个可实现的庄严承诺。
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必然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如何破解“长寿却不健康”的状况,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基本养老金“17连涨”,助力老有所养;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确保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一切,不仅关乎生命的长度,更关乎生命的温度和质量。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国家在努力,而我们每个人更要做好自己的健康“守门人”,与国家一起奋斗。活得更长,更要活出质量!
编辑:梁冰 黄志航
统筹: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