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人社发现了一个规律,社会越发达,人们越青睐于保险的保障。当人们穷的时候,基本收入主要会维护日常的基本生活,比如说衣食住行。当人们逐渐富裕起来,习惯了富裕的生活以后,对于很多会影响生活稳定的意外因素就特别的厌恶。另一方面,人们富裕起来以后,有能力了就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应对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就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保险这种保障。
不仅仅是个人,国家也是这样。建国以后我国没有建立养老保险机制。1951年出台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一种个人无需缴费的国家保险制度。虽然都带有保险两字,但实际上内容还是不一样的。国家保险依靠国家兜底,社会保险主要依靠还是社会。
1957年国家经历了退休制度,明确了没有纳入劳动保险的单位的退休待遇是由用人单位或者财政承担。1969年,劳动保险基金停止计提,全部转为国家养老模式。但是,在当时只有有用人单位的职工才能够享受这样的退休模式,其他无业人员和农民都不能享受退休待遇。
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退休待遇,国家才在80年代试点养老保险制度,90年代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参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本原则是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
这种运行的基本原则,能够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成本,避免了养老金积累的贬值压力,保障了养老待遇的水平。但是又会产生养老财富之间的代际转移,当我国老龄化社会来临,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因此,要通过延迟退休和延长领取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来维持养老金的运转平衡。
养老保险基金是社会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方式。2020年我国人均转移净收入为6173元,差不多是8.7万亿元左右,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约占60%。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主要是源自于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国家补贴。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越来越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也会越来越高吗?是的,养老金会持续不断的增涨。
2005年开始,我国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统一调整机制。自此实现了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17年连涨。按照社会保险法中的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涨和物价增涨情况,适时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是大家要知道,养老金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近年来,养老金的平均增速一般是社会平均工资增速的50%~60%。社会平均工资增速变慢了,养老金增速也会降低。
按照这样的调整速度,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确实会在不断降低。其实,现在面临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很多人只是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缴费15年办理的退休,这样养老金水平也是最低的,也拉低了社会的平均养老金水平。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缴费年限应当是跟劳动者的实际就业时间相挂钩的。
如何提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呢?按照十四五规划,国家会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落地,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这一系列措施都能提升基本养老金的水平,除此以外国家还会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比如说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发展,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推动个人养老金(以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为主)的发展。
未来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会越来越高,但是养老金的来源会从过去单一的国家养老保险,逐渐转化为个人养老金和年金待遇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