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很多人都在关注养老问题。
养老是社会的大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去,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其实,国家为了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养老不只是去敬老院,社会上有三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即养老院或者颐养中心。
三种养老方式供选择。按照中国的家族生活模式,很多人喜欢选择居家养老。因为老人更喜欢享受天伦之乐。含饴弄孙是每个有爱心的老人的愿望,是最美好的画面。
社会每年都有统计数字。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资金支持。哪一类养老方式适合自己呢。要因人而异。
三种养老模式,也各有特色。
比如每个家庭模式不一样,居住条件也不同。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是事实。前几年济南一位老人写的文章很能触动人心,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两个儿子都很优秀,是邻居严重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并在北京参加了工作,都有了自己的小家。两个老人退休之后在济南,因为济南有自己的房子。开始真的很好,因为状态都不错,后来两个人突然发病,是邻居把他们送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两个儿子请假照顾几天,但不能耽误太久,老头主动照顾老太。后来老两口不愿意耽误孩子们的工作,就死活要出院。在家里真正体会到了相依为命的滋味。
春节时,孩子们商量在儿子家轮流住。两口子也去北京轮流住了,但还是不适应他们各自的小家庭,就执意回到济南。又有了雇保姆的想法,七七八八换了好几个保姆,因为很多保姆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按老人的说法就是保姆在家里,关上门后的事情一言难尽。思来想去之后,两口子决定放弃济南的房子,去养老院过余生。文章中间描述老头扔下自己的房子和红木家具和自己收藏的邮票什么的,只带走了几本相册。
读到此处,很难受,就想掉泪。有能力的时候比金钱比权力比家庭,人临近夕阳余晖了,就只有回忆属于自己。其他的都是浮云,什么也带不走。
我不敢想象我老了会走向何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颐养生命。但我却认同青岛那个看二姑的莲的网友的说法,就是趁年轻早婚早育倒是可以规避这种老了没人陪伴的风险。
以23岁为一个轮回,23岁做妈妈,不到50岁就可以做奶奶,50岁可以退休了,50-60之间可以帮孩子看孩子。再往上走,身体健康不太好了,孙子们也长大了,儿子们工作也稳定了,也有心情和老人聊天了。
也许我想的过于天真了。
生命就是一条努力向上生长的藤,就算到了秋冬季节,也还是喜欢阳光明媚的天气。
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四季是可以轮回的。而人生,冬季到了就看不到春天了。
顺其自然吧。心中存有善念,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总归就是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还是要回到哪里去的。
如此一想,也就释然了。坦然面对一切,用乐观心态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