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非常完善了,包括医疗、养老、生育、失业、工伤五类保险。特别是养老金,已经是连续16年上涨, 让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中国人退休年龄其实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5岁。不过,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建立时间却很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完善起来。
因此,在办理退休时,社保人员会说档案里有视同工龄,要不要认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认定,那就是放弃了一笔养老金,而且金额可能还不少。这笔养老金叫过渡性养老金,不知道的就亏大了。
在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羡慕铁饭碗工作,因为不但工作稳定,有面子,而且还有退休金。但这只是机关单位,国企才有的,而且是叫退休金,现在叫养老金。到了90年代开始建立退休养老制度,比如北京是在1992年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其他地区执行的时间可能也不太一样。
直到199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里明确了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个人累计缴费满15年,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但是因为之前没有执行,所以很多人到了这年可能只缴费了几年。比如某位男性在1995年已经55岁,缴费了5年就要退休了,按照15年的要求,这位男性似乎就领不到养老金了。但在这份文件中就规定了过渡性养老金。
在没有实施社会保险缴费的工作时间,可以视同缴费,当作养老金来发放,加发的这部分钱,就是过渡性养老金。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视同缴费,主要还是四类人,一类是国有企业固定工作人员;一类是上山下乡知青的上山下乡时间;还有一类是需要国家安置工作的复退军人,第四类是机关单位人员。
而且,必须是连续工龄,中间出现了中断,就得按最近的时间来算。比如工作到1985年,但中间因为某种原因,有2年没有工龄,从1987年再次工作,就只能从这个时间来算工龄。
不过,由于每个城市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不同,所以,视同缴费的标准可能也不太一样,要具体到每个城市来看。
目前,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是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一般跟社平工资、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以及过渡性系数相挂钩,具体算法是这样的: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上一年度职工月均社平工资×本人缴费指数×实施社保前的缴费年限×1%;
比如北京的刘先生,1983年在北京某国企参加工作,到了2019年办理了退休。按照社平工资的100%缴纳社会保险,而退休上一年度职工月均工资为8467元,那这里就有15年的视同工龄。
按照公式来算,刘先生的过渡性养老金就有1270.05元,一年就是15240.6元。如果在办理退休时,不认定视同工龄,那他等于是直接放弃了这笔钱,可以说是亏大了。因此,在退休时,一定要注意认定。
如今,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已经超过了3000元,对于老人来说还是够日常开销的,毕竟还要医疗保险,这块也不用花太多钱。所以,社保一定要积极参加,不然到退休了就没有这么多福利了,一切都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