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发布,人口增长及出生率等引起了广泛关注。难以忽视的一个惊人数据是,老年人口已达2.6亿。这个数字令人不安,德、法、英、意等西欧几个老牌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也只2亿左右。抛开冷冰冰的数据所代表的人口危机,养老危机或许更可怕。清华经管教授宁向东曾在演讲中表示,未富先老是一场更可怕的危机。
1. 未富先老或更可怕
经过40年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跃居第二大经济体,统计显示到2021年养老产业规模已达5.7万亿。与此同时,国内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均已初具规模。
然而对个人而言,养老并没有变成一个轻松的问题。2018年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想要体面养老,个人至少需要182万的养老现金储蓄。若不幸染上重大疾病,养老费用还会呈指数级增长。
相较之下,养老保险显得杯水车薪。而养老保险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额,一方面,我国惯于为子女付出的老人们在掏空钱包为子女付了首付后难以承担;另一方面,他们养育孩子又赡养4位老人甚至还背负着房贷、车贷的子女也很难有能力提供太多帮助。
“你可能变得很成功,你也可能很失败,但你终究要变老”,辛苦一生,迈向老年。年轻时拿命赚钱,到老年时拿钱换命却发现余额不足。未富先老是个沉重的话题。
2.未老先衰或雪上加霜
卫健委数据显示,建国以来我国平均寿命已经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77.3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健康寿命只有68.7岁。也就是说,国人平均有8年带病生存期。带病生存,于个人而言,会降低生活质量;于家庭而言,会增加赡养成本;于社会而言,会增加医保社保支出。这些都会让养老问题进一步加剧。从这个角度看,带病的“长寿”并不是一件好事,古人“寿则多辱”也是这个问题的写照。
而生物科技领域的一些进展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担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的进展,已可使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近年涌现的黑科技更是号称可使人人活到100岁。但如果活到一百岁意味着要忍受长久的病痛折磨,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这似乎都并不是什么幸事。
3. 健康长寿才是红利
“带病”长寿的可怕之处也被科学家们认可。为破此困局,Nir Barzilai博士曾带领团队开展百岁老人家庭研究。他是哈佛Paul F. Glenn人类衰老研究生物学中心和爱因斯坦医学院衰老研究所主任,被誉为第一个发现人类长寿基因的人。
在一项采访中,Nir Barzilai表示,比起百岁这样的寿命长度,健康寿命更为重要。更长寿的同时,更健康也是极其重要的命题。事实上,据估计,到2050年,健康寿命每拉长2到3年,医疗开支就将节省7万亿美元。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个人而言,单纯的长寿都很难称得上是红利,在长寿之前加上“健康”才能真正于多方有益。
而实现这一点,并不需要太高的成本。Nir Barzilai正领导TAME(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研究并试图证明,二甲双胍可以延缓发生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该物质已被应用近50年,每月成本极低。而Bioagen推出的另一项靶向线粒体衰老的配方派络(biogen)维,也已从刚“出道”时的身价过万降到不足千元。被京东等平台官方采购后,大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
华尔街顶级投行美银美林在报告中表示,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除长度外,人类寿命质量也处于空前提高的前夜。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都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依靠科技的力量,未富先老也许没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