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对于农民缴纳公粮,60后、70后、80后、90后都留有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农民每年都要缴纳一定的公粮,完成种田种地的赋税。我们称为“农业税”。可是,自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废止。这标志着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年之久的农业税收终结。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耕田种的积极性。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间,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农业税成为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
那么,当年缴纳公粮的农民40后、50后、60后的农民都进入到老年生活,逐步失去了劳动能力,且随着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的加剧,他们原本依靠“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逐步丧失了依靠。那么,这些农民当年缴纳了这么多公粮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现在能否把当年缴纳的公粮作为缴纳社保,如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养老退休待遇呢?我们实事求是的说,从农民缴纳的公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农民完全可以如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养老待遇。
过去的革命年代,广大农民用一辆辆装满粮食的手推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建设时期,农民在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方面,所有的劳动都是无私奉献,没有收到过任何一分钱的劳动报酬;同时,还要每年如期完成农业税任务的缴纳,还要额外安排劳力去修水库打大坝、修路筑桥、垦荒种等,他们用自己的坚实的肩膀,勤劳的双手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都不应该忘却!
可是,现在这批农民都已经年老,也都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何没有把他们当年无私奉献的劳动,作为今日的养老保障呢?从劳动奉献和贡献的角度来说,千千万万的农民绝不比城镇职工做得少,且还要多出不知多少倍呢?那为何当年缴纳公粮现在已经老年农民就没有养老金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看到许多农业专家每每讲到农民的奉献和贡献时,都用尽了无数的赞美溢美之辞,可谓煞费苦心;当然,他们也都实事求是说出了农民的劳动奉献。可当农民需要获得最基本的养老生活时,专家教授的大脑就好像突然断路了,在正式场合从来只字不提,这种阳奉阴违做两面派的专家,为何与农民过不去?作为农民,我们真的无法弄明白其中的缘由。不管怎么说,农民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付出的极大劳动,功不可没。所以,我们应在农民养老方面,引起高度重视才对。
事实上,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时期,都是从农村开始且农民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才推动发展的。没有富裕的农村,就没有富裕的城镇;没有农民的幸福生活,就不可能有城镇职工的生活幸福。其实,从现在看来,农民要真正实现如同城镇职工的养老待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共同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原创作品,珍惜码字者辛苦奉献,打赏点赞也是一种美德和优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