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好网民学习百年党史##
03:16
“三个孩儿,一个在国外、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大连,太远都指望不上。”6月21日,和平区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区88岁的独居老人王蕊丽说,前几天急病上来了,用手机拨了一下120,没想到邻居小丁和小何几分钟都赶来了,随后120急救车也赶到了,在两位热心邻居的陪诊下,王蕊丽得到了及时救治。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搭上120养老紧急救援服务平台后,让信息化有了温度。
社区志愿者贾华说,平台建立后,老人可在社区的帮助下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注册,遇有医疗急救拨打120,自动语音和短信便可同时通知接车陪诊人员。目前在文安路社区,23位独居老人的陪诊都是邻居,“关键时刻还是邻居好使。”幸福大院小区一位业主说,老人们有了这个平台,安全感和幸福感满满。
文安路社区书记马戬介绍,入户注册时,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手把手帮老人登记注册,教老人使用。社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推广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免费让居民使用。很多高龄老人注册登记后,连睡觉都比以前踏实了。
截至当日,居住在文安路的19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都登记注册了“120养老紧急求援智能网络服务”平台,占社区老年人75%以上。
除了应急救援服务,该平台还有SOS生活应急求助紧急救援服务,当老人走失时,路人可以通过扫老人随人携带的养老服务卡上的二维码,按语音提示操作,系统可自动电话语音报警,并用短信通知老人的儿女、亲友、邻居等等。
搭建智慧治理平台,建设120医疗紧急救援服务系统,是补齐居家养老紧急救援服务短板的方式之一。如今,在文安路社区早已搭建起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模式。
文安路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合和共治”发展理念,以“品质社区”建设为载体,从群众最为关注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入手,在沈阳早早成立了社区居家养护中心,推行“医养结合”,打造长期居住、日间照料、居家入户和家庭服务的“3+1”服务模式。
75岁的居民付唯一腿骨折不能下地活动。79岁的老党员志愿者张艳玉和邻居去家里看望,得知付唯一一个月没有洗头,张艳玉就和邻居定期到家里帮她洗头。张艳玉说:“付唯一的丈夫老杨作了十五六年的志愿者,老杨没时间照顾老伴,我们就多帮老杨分担点儿。”付唯一说:“前两天我有点儿迷糊,拨了120应急救援平台,社区派了志愿者到家里测血压,没大事,放心多了,住在文安路社区,真舒心。”张艳玉说,自己在文安路住的是老房子,住在皇姑区的女儿总想把她搬到身边照顾,可她说什么也不走。“安心又舒心,离社区几步远就是养老中心,理发、修脚……”,连续四五年了,定期有人到这里免费服务,那个服务就一个字“亲”,小伙子姑娘一口一个大姨叫着,嘴甜、手轻,不比儿女差。“在文安路社区,你给我服务,我给你服务,邻里之间分不清谁帮谁,‘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多年来,依托居家养老中心,文安路开展了助餐、助浴等服务,坚持为老人理发、修脚,使邻里之间在打饭的路上、在饭堂、在享受服务之中增进了解、相互帮助。
马戬介绍,文安路社区志愿者已从最初的 46人已经发展到目前的千余人。与辖区35家单位形成战略合作,实现邻里互助发展。
文安路社区党委第一书记胡静琴说,在“文安五德”的引领下,文安路社区开展创新性养老服务努力构建邻里和睦、邻里互爱、守望互助,充满亲情的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如今,在文安路社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正变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场景,不断激活基层治理内在动力,建设温馨精致幸福家园。
沈阳发布、沈报全媒体记者 杜一鸣/文
主任记者李浩/摄影
徐小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