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一个年轻人对待老人的态度令人深思:孝敬父母应当摆在什么位置
2021-01-27 05:41  浏览:82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老人,老伴儿死后跟儿子生活在一起。刚开始时,老人身体还不错,能够帮儿子家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家人还算其乐融融。可慢慢地,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行动也有些不方便了。儿子一家就开始觉得老人是个累赘,变得不耐烦起来。


终于有一天,一个罪恶的念头涌入儿子的心头。这天,儿子把老人放在一个背篼里,背往一个深山老林里。刚开始老人没在意,可走着走着,老人感觉有些不对劲,便问儿子:“儿啊,你要把我背往何处?”儿子说:“我今天把你背到大山深处看看风景,你现在动弹不得,在家憋得难受了吧?”当儿子把老人背到深山一个山洞旁时,老人还是明白了,他想:“儿子是要把我丢到山洞里自生自灭啊”。于是老人对儿子说:“儿啊,我知道,我现在老了,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活着也只会给你们增添麻烦,今天你把我丢进这个洞里,我打心眼里感激你,但是你要记得,等一下把背我这个背篼拿回去保存好,将来肯定大有用处。”


“一个破背篼拿回去干什么?”儿子奇怪地反问道。老人说:“这个背篼用处可大了,将来有一天,当你和我现在一样老去时,可以让你儿子用这个背篼把你背到这个洞里啊。到时候你别忘了告诉他,也要把这个背篼传给他的下一代,这是咱家世代相传的美德。”儿子听后愣了一阵,突然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于是他泪流满面,为自己的行为愧疚不已。自此以后,他把父亲背回去悉心照顾,养老送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孝敬老人的典范。


这是一个民间寓言故事,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孝敬父母是为人立身之本,每个人都应当把孝敬父母放在立身处世的首位。

一、孝敬父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前提。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对母体的这种恩情,我们人类更应该如此。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而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成为父母必须承担的使命之一,历来如此。之所以这样,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有这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二是人们会有一种“养儿防老”的理念。有的人在灾难面前拼命保护子女,有的人在极度困难时也不忘培养后代,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后代会有“一种回报”。而这因为后代会有这种“感恩式的回报”,才造就了“前辈们”努力为后代而殚精竭虑,接续了生命,并使生命不断“伟大”起来。这也许就是生命能够延续的秘密所在。


二、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孝”字,有老有子,老小相依,意思是老人要扶着子女,子女要搀扶老人前行。两千多年前,孔子主导的儒家思想开始就强调了孝的重要性。《论语》写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着重强调了孝的重要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养父母不仅要养活他,而且要对他尊敬,如果只是养活父母,没有诚心敬意,那么和养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进一步强调和指明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和应当达到的境界。自此以后,孝敬父母的美德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孝敬父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情感淡薄”,这些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不良风气对我们的传统道德有一定的冲击。有的人简单地把“孝”字理解为对长辈一些物质上的关心,缺少了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有的人过于强调个性,丢掉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此,进一步强化“孝敬父母”成为一个社会发展进一步的必然要求。一是“孝敬父母”能使老人老有所依,过上幸福生活,安享晚年:二是“孝敬父母”能使年经人树牢良好的思想道德,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三是“孝敬父母”能使社会良性健康发展。一个“孝”字,对个人,对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人人都讲究“孝”的社会环境里,人们会更加团结友善,社会会更加公平正义,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孝敬父母是为人立身之本,每个人都应当把孝敬父母放在立身处世的首位。那么,如何做到孝敬父母呢?一是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导,认真聆听并汲取父母长期以来总结形成的人生活经验;二是要理解体谅父母。父母上了年纪,经历过很多困难和挫折,难免会有一些反常的情绪和举动。此时作为子女,要会学换位思考,学会体谅;三是要与父母保持好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融相互关系。四是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作为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是基础,而精神上的关心更加重要。要做到多陪伴,多交流,多了解和沟通。


发布人:50c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