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日前,非上市险企2020年4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已经全部披露完毕。在财险公司中,阳光信用保证保险(下称“阳光信保”)成为2020年保费收入最少、亏损却最多的险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向本报记者表示,2020年信保业务整体赔付率很高,仅承保信保业务的公司受冲击大。但随着信保业务承保方式改进和技术提升,加之前期低质量业务逐步消化,承保业绩应当会提升。
仅能做信保业务 风险集中难逃亏损
成立于2016年1月的阳光信保,作为一家只能经营信保业务的公司,本就规模较小,加之风险集中,展业五年来,累计净利润亏损高达12亿,累计保费收入却不足6亿。
另外,从阳光信保近几年年报可以看到,其经营的保证险和信用险承保亏损一直高于保费收入。据本报记者梳理,2016年-2019年该公司保证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343万元、1.05亿元、2.18亿元、1.13亿元;承保利润依次为-1.07亿元、-1.06亿元、-8928万元、-4.46亿元。2016年-2019年其信用险保费收入则分别为660万元、1723万元、3169万元、3763万元;承保利润依次为-1991万元、-1524万元、-4196万元、-1.08亿元。
不过,在王向楠看来,虽然近两年信保业务多点暴雷、大面积亏损,让险企经营了风险教育,但长期看不一定是坏事。他指出,信保业务的市场空间大,业务领域很多,而不同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的差异很大,所以险企通过改进经营水平能够实现增长和盈利。信保业务与其他保险业务的差异大,专业化经营是优势。
市场需求巨大 需增强风控审慎经营
实际上,由于信用保证保险高费率、期限短、市场需求巨大,能够迅速提升保费规模,对保险公司具有很大的诱惑力。2010年至今,财险公司的信保业务保费规模从20多亿元增至600多亿元,十年间增长了30倍。
但从2019年开始,信保业务保费增速减缓。而2020年,随着一件件暴雷事件的发生,很多险企面临动辄几亿、十几亿元的赔付,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连“老大哥”人保财险亦没有幸免,2020年上半年其信保业务承保亏损高达几十亿。一时间,信保业务从“摇钱树”变成了烫手山芋。
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一再警示相关业务,逐步完善制度政策,包括《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监管提示函》、《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等,持续规范信保业务经营,防范风险。
作为一家主要经营信用险和保证险的公司,阳光信保的经营状况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其前途命运也发人深省。对于未来阳光信保该如何发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向本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拓展经营范围来分散风险和提升保费规模。另一方面,继续深耕信用保证保险领域,积累风控技术经验,以回应巨大的市场需求。
“因为阳光信保的业务范围中,除了信用保证保险以及相关的再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还有一个‘其他’,这意味着拓展经营范围是有空间的。另外,虽然信用保证保险曾经暴雷,加上当下整体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信用风险有所抬头,不利于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但从趋势的角度来看,深耕信用保证保险实际非常必要,它的市场潜力也非常大。”朱俊生表示,例如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增信支持,而信用保证保险就是很重要的机制,不能因为现在出现问题了,就否认这种机制和功能的发挥。其实市场主体最需要做的是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在风控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去审慎经营和拓展信保市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