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古代官员卸任后,为什么要返回故乡?留在原地养老不行吗?
2021-06-03 00:03  浏览:33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引读:“人往高处走”,这是古人总结下来的经验。但一个人任凭能力有多强,爬得有多高,最终都会老去,都要退休颐养天年。如今的人如果退休,一般都会留在原地养老,很少有回到老家的,即便是官员也是一样。


不过这一点和古代相悖,古代官员退休之后都要返回家乡,也就是所谓的“致仕”,如果是辞职的,那就叫“告老还乡”。那么古人退休后为何非要回家乡养老,留在京城或者大城市里养老不香吗?




退休政策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这是重中之重。


就中国的发展历史而言,是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度。在奴隶制度时期,几乎没有退休和辞职的人,虽然《礼记》中记载周朝的退休年龄是“大夫七十而致事”,但古代人的寿命短,加上时局动荡,君王多昏庸,因此许多人根本就活不到70岁就去世了。


虽然如此,但此后的历朝历代也多大沿用了七十岁退休的规定。但有趣的是,到了明清时期官员退休的年龄降低了10岁,改为60岁就能退休,一些武将的退休年龄甚至降低到了45岁。


而这个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的灭亡。




1,来时无口


搞清楚古代退休的规定之后,下面就来说说古人为何要在退休后返回家乡。


古人退休后返乡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落叶归根”,至于为何要“归根”,那是因为古人迷信来生转世之说。


古人认为人死后若不能回到出生之地,那死后就等于孤魂野鬼,就会出现“来时无口”的情况,也就是无法投胎转世。所以“魂归故里”是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根据了解,原型故事中的两位工友曾相互约定,若谁不幸去世,那么另一个人要把死去的人的尸体送回家乡,落叶归根。




而赵本山感动于这种千里送工友尸体回乡的精神,于是决定以此为蓝本拍摄出一部电影。


而通过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即便是现代的一位普通百姓都迷信于“来时无口”之说,更何况是古人。


当然,除了“落叶归根”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两类原因。




2,虚荣


第一类是相对于比较虚荣的官员来说的。对于这些官员,退休回乡就叫做“荣归故里”。这类人非常看重脸面,而自己能够熬到退休,也就证明自己为官没有什么污点,是正常退休。


既然是正常退休,那就是带着光环回来的,尽管已无官职,但能在朝廷混迹几十年,关系网肯定非常一般。因此退休的大臣会受到当地人的崇拜,当地的乡绅富豪都要巴结。送礼的,送钱的,甚至直接送土地的,那是络绎不绝。


相反,若留在原地,反而无人问津,只能平平淡淡地度过余生,这对于平时风光惯了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3,生活


当然,有虚荣的人,就有低调的人。一些曾经两袖清风的好官退休返乡后,不入世俗,不人前炫耀。相反他们会选择教书育人,又或者在家务农,很少有悠闲自得在家养老的。


因为古代只有高级官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原先俸禄一半的退休金,而中等以下的官员只能靠自己生活。而这些人在当官时都两袖清风,退休后自然也不会和乡绅富豪们同流合污,只能靠教书或者种地来维持生活。




那么如果这些清官选择留在原地养老,就会面临无法生存的境地。能不能找到教书的工作且不说,手里没有土地才让他们心慌。所以他们只能回到家乡,毕竟家乡还有几亩薄田是自己的,若还能找到教书之类的工作,那日子也就可以过下去了。


所以综合以上三个原因,古代官员卸任退休后都要返回故乡,而这个传统也是流传了几千年,直到如今还深深影响着人们。


参考资料:《史记》、《礼记》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武品文史


本文系【武品文史】原创,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人:b8f4****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